登高、賞菊、插茱萸成為主題
烏丙安教授認為,重陽節在戰國時期已經形成,西漢時期長安近郊就有了九九登高觀景的風俗。到了唐代,重陽節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沿襲至今。
西漢《西京雜記》中賈佩蘭雲:“九月九日佩茱萸,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相傳自古,莫知其由。” 相傳自此時起,重陽節有了求壽之俗。到三國,魏文帝曹丕給鐘繇的信中說:“歲往月來,忽複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可見,過重陽節的習俗在文人雅士中已頗為盛行。
魏晉南北朝時,重陽節已為民間普遍重視。西晉周處所編的《風土記》曰:“九月九日……俗尚此日折茱萸以插頭,雲辟除惡氣,而禦初寒。”《四民月令》中說:“重陽之日,必以糕酒登高眺遠,為時宴之游賞,以暢秋志。酒必采茱萸以泛之,既醉而還。”晉代詩人謝靈運為了重陽節登高,製作了一種“謝公履”,前後有活動屐齒,上下山時可分別取去前後齒,使登高更為方便。而賞菊、飲酒的習俗,也因為當時著名詩人陶淵明的作品更為後世所熟知。
重陽節到了唐代才被定為正式節日,成為法定的“三令節”之一,朝廷還加以賞賜,成為名副其實的帶薪“官休”之日,足見其地位之重要。到了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慶祝,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到了清代,這種風俗依舊盛行。
至此,在節俗的發展過程中,重陽節融合了多種神秘觀念及民俗因素,逐漸確定了其主題,那就是求長壽、戴茱萸、釀菊酒、賞菊,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動及各種遊戲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