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北京大吉片:不可移動文物的命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10-20 09:29:22  


 
  贔屭為明末清初

  儘管我只來得及拍到贔屭背部和側面,所幸已經拍到了部分頭部細節。於是,我依法向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館提供相關信息,除了提供發現的出土文物地點之外,還把拍攝到的圖片發給了他們。

  在等待反饋的過程中,我再次來到現場。這次,不僅幸運地從不同方位拍攝到贔屭的各個角度和細節,還測量了其長度,約2.5米。在與周圍居民聊天的過程中,他們說:“這個石龜不是剛挖出來的,是幾年前挖出來的,具體挖掘地址在米市胡同快到南口的路西大院里。這幾年一直在工地里挪來挪去。”那不就是關帝廟嗎?我的想法得到了當地居民的確認。

  米市胡同關帝廟是原宣武區2004年公布的文物普查登記項目,即未經核定公布為文保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在現在西城區的網站上還能查到這一名單,可以看到文字介紹:“關帝廟創建於明天啟五年(1625年),清道光19年(1839年)僧人了如募化重修。此廟後為潘祖蔭的祠堂。潘祖蔭,字伯寅,清鹹豐進士,官至工部尚書、軍機大臣,清末著名的人物。廟坐西朝東,平面呈不規則矩形,主要建築集中建在一條中軸線上。”

  在北京市檔案館中查到歷史檔案,這一廟宇建於明代永樂初年,並有石碑三通。於是,我帶著照片來到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向專家請教。經吳夢麟和劉衛東兩位專家鑒定,這個贔屭的年代應為明末清初。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