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1月3日電/《光明日報》報道,近日,“光合作用”書房在北京的兩家直營店相繼關張,多家仍在堅持營業的加盟店稱,與總部失去聯繫。據廈門當地媒體報道,廈門最後5家“光合作用”也於近日集體關門。
光合作用書房“撐不住”,不過是眼下民營實體書店業績萎縮的一個縮影:今年以來,在廣州、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民營實體書店相繼倒閉的消息不絕於耳。有人更戲謔說,實體書店已淪為網上書店的“展廳”。因為大多數人在實體書店看書,卻最終選擇了網購。
通過觀察不難發現,民營實體書店倒閉多發生在網絡購物發達的一線城市,這也印證了網絡購書服務對實體書店業務帶來衝擊的猜測。網絡購書的異軍突起,加劇了實體書店銷售額的萎縮。這種挑戰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以網絡支付和現代物流為載體的網上購書服務使購書變得更加便捷,二是人們的閱讀習慣逐漸由過去的紙質閱讀向電子閱讀轉變。前者因為商家省去了中間環節和房租壓力,往往在價格上更具有優勢,而後者因為代表著技術演進的方向,對於實體書店的衝擊將更加久遠。
在此背景之下,實體書店何去何從?一些悲觀者認為,實體書店的沒落將無可挽回。但筆者認為,實體書店的困境主要在於依賴門店經營的思維禁錮,實體書店其實可以在購書業務上有更大的作為。一些民營實體書店近年也通過多種方式進行自救,比如展開多元化經營,在書店內搭售工藝品,或者在書店裡開設閱讀茶座,這些嘗試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書籍滯銷帶來的資金缺口,但沒有從根本上扭轉實體書店的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