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艋舺》劇照
|
中評社香港12月4日電/這當然是近年來台灣電影最好的一年。十年前,2001年,台灣電影票房創了新低,一年總票房僅有739萬新台幣。那一年,開始出現了後來風靡全亞洲的台灣偶像劇,一些年輕的電影導演不得不棄電影而投身其中,直到2008年,《海角七號》從天而降。它讓台灣電影重拾信心。
四年來,台灣電影已經不負眾望地交出一部又一部既叫好又叫座的作品—2010年有《艋舺》,今年有《賽德克.巴萊》和《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以下簡稱“《那些年》”)。
兩部類型迥異、成本相差巨大,沒有大明星助陣的電影同樣受到巨大的歡迎,甚至關注度不如前兩者的體育題材電影—《翻滾吧!阿信》也有6000萬新台幣的票房,這讓台灣電影漸漸有了進入黃金期的跡象。於是我們看見,今年的金馬獎頒獎典禮上,所有人都發自內心地歡笑,即使是最後沒有多少斬獲的九把刀,也表露出毫不介意的快樂。
全台灣都歡欣鼓舞,可是金馬獎卻似乎難以被動容,來自中國大陸和香港的電影依然占據了大部分最重要的獎項—25個獎裡,台灣電影(人)獲得12個獎,但在最重要的7個獎項裡,則只收獲了此刻看上去有點像安慰獎的最佳影片和最佳男配角獎—都給了魏德聖傾家蕩產才拍成的《賽德克.巴萊》。比起上一屆《艋》、《當愛來的時候》、《第四張畫》、《父後七日》等台灣電影在金馬獎全面開花,這次不免被冷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