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性的表達也有“意義”
當然,日本動漫並不是沒有教育意義。
筆者曾參觀過“手冢治蟲動漫展”,手冢治蟲是二戰後日本動漫的開創性人物。他的不少創作都體現了對戰爭的反思與痛恨。手冢治蟲的代表作《鐵臂阿童木》就有強烈反戰內容。《聰明的一休》也包含了善良、友誼、助人,懲惡等很有“意義性”的內容。而宮崎駿的電影,環保、和平等主旨,則更為醒目。
關鍵是如何來傳達這種教育意義。對一部動漫作品的評價,可以歸納出它有多種意義,但將它反推,讓這部作品以表達某種意義為目的,卻往往難以達到目的。日本動漫的成功,一定程度上正是因為它根植於民眾和市場,沒有事先背負太多的“意義”,隨意性很強。而隨性的表達,卻反而比“一本正經”更能打動人心。
“道”如果成為動漫的唯一的內容,實際上就失去了動漫本身的意義。動漫是滿足兒童甚至成人的想象力的載體,這是其最大的功用。生動活潑、寓教於樂,可能是日本動漫對其他國家動漫產業發展的一點重要啟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