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評論者給予一部作品最高評價時,這就是負面評價的信號。”達-芬奇在他眾多筆記的某一角落,曾經留下這樣的字句。他覺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不夠完美。那些自以為作品完美無缺的藝術家都是對自己的誤判。 從此次展出的近60幅草圖上可以看出,達-芬奇對他所有的創作都有著大量的探究過程,他消耗大量的時間,對每一個人物、人物的細部,包括臉部神態、身段姿態、眼神、服飾等進行研究,以素描草圖想方設法盡善盡美。很顯然,對於達-芬奇來說,沒有自然而然隨性之作,都是深入細致研究的結果。
達-芬奇在米蘭教廷任繪畫師時期的最偉大創作當然非《最後的晚餐》莫屬。在米蘭格雷契修道院飯廳的墻壁上的原作固然不能“旅行”,但為此次展覽特別複制的巨幅“拓片”,在展覽中被安排在一個獨立的展廳裡,與達-芬奇為創作《最後的晚餐》而畫的十多幅草圖素描一並展出,非常震撼。這幅巨作也是“勤奮天才”達-芬奇的最好印證。
展覽呈現了《最後的晚餐》中每一個人物的素描草圖。在草圖中,觀者可以從其細微的線條變化重叠,體會達-芬奇創作過程中對每一個人物的分寸把握,對每一個人物在耶穌宣布“你們中有人背叛了我”之後各自的神態表情舉止如何展現所做的最後決定。
無論怎樣,達-芬奇都是一個說不盡道不明的謎。這場所謂的達-芬奇大展,只是再一次提醒人們他作為偉大藝術家的本源,再一次讓人們為他的神秘傳奇而驚嘆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