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鏗嶺南鄉土系列畫 |
中評社香港11月17日電/南方日報核心提示:“首屆廣州十三行國際學術研討會”於11月14日至15日在廣州舉行。廣州市美協副主席陳鏗被特邀參會,繼2008年“5.12”汶川地震他組織130位畫家創作巨幅作品《地慟.重生》(該巨作2009年被國家博物館收藏)後,這兩年他的巨幅油畫作品《遠航之夢——廣州十三行》備受各界關注。隨著畫作完成之後,他也變成了研究“十三行”的專家。而從十三行到鎮海樓、黃花崗、沙面……陳鏗“一座城市的史詩”系列陸續完成,很多全景式的畫面重現了百年前的廣州城,也逐漸喚起這個城市中的人們對老廣州的生活實感。好多館藏的歷史資料已經遺失,令陳鏗這個土生土長的“老廣”很失望,他想從民間的角度來進行視覺化表達,修復人們對這座城市的記憶。
“城市史詩”今年添新作
描繪廣州歷史的長卷式油畫作品《遠航之夢——廣州十三行》1米高、33.6米長,一面世就在業界造成了不小的轟動,備受官方和民間的肯定。這是畫家陳鏗“千秋之約——一座城市的史詩”系列的第一個作品,這個系列計劃推出30張畫,包括沙面、陳家祠、廣九鐵路等等。這幾年來,陳鏗一直在廣州大學城外的嶺南油畫研究館埋首創作,近期又有兩幅新作完成,一幅是從越秀山上鎮海樓俯瞰廣州全景的《鎮海樓騁懷》,一幅是以烈士林覺民妻子的視角來紀念和思考辛亥革命的《黃花祭》。
陳鏗介紹,畫《鎮海樓》不太容易,因為跑遍了各大圖書館也找不到一張100年前廣州的全景圖。“於是我找了很多當時的地圖,這塊叫‘大鐘寺’,那塊叫‘農講所’(當時叫‘番禺學宮’),看看那個屋頂大概是一個什麼結構,但都是局部圖,然後有些靠想象畫出來。”他指著IPAD中的《鎮海樓》翻拍照片給記者講解:“當時這麼大的一個場景,前面是珠江,後面是山,鎮海樓是廣州城最高的建築,這裡隱約可以看到現在已經消失的城墻。這裡下去是大東門,這裡下去是西門口,這邊加了一抹夕陽,一邊是冷色,一邊是暖色,很強的一個對比。”這幅畫1米高、12.6米長,畫中很多人在放風箏,這是來自陳鏗的童年記憶。“我們小時候經常放風箏玩,因為沒有什麼娛樂。我小時候是在廣州長大的,這個場景對我來說印象非常深。放風箏的人群裡面各式人等都有,有富人、有窮人,不能說誰可以玩、誰不可以玩,這也表現了廣州一種包容的心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