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美術評論家紀太年揭秘:大師都是包裝出來的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1-10 11:15:08  


  中評社香港1月10日電/這幾年,國內藝術品市場作品價格越賣越貴,天價作品不斷湧現,很多藝術家的身價也是扶搖直上。火熱的市場行情下,人們發現,不少畫家的成名,背後都有藝術推廣人或投資人的助力。近日,記者採訪了藝術推廣人、美術評論家紀太年先生,揭秘國內藝術品市場五花八門的包裝手段。

  紀太年認為,古今中外,很多藝術大師都是“包裝”出來的,“當然,前提是這個藝術家確實有大師級的作品,包裝的作用在於讓他的作品被更多的人了解。”紀太年告訴記者,在國外,很多藝術大師的成名同樣離不開包裝。1903年,畢加索遇到了非常有實力的藝術推廣人沃拉爾德,對方以2100法郎買走他的31幅作品,經過包裝,3年後,畢加索的單幅作品就賣出了1.1萬法郎,以後又屢次刷新市場紀錄。畢加索的妻子曾在回憶錄中提及,畢加索經常和他的藝術推廣人沃拉爾德在地下室里商量謀劃,圍繞畫作製造新聞熱點,吸引眼球。

  近些年的國內書畫圈,“包裝攻略”正日趨豐富,最常見的模式是:投資人或企業家選中一個尚未成名的畫家,以低價收藏其大量作品,或以合同形式包下畫家每年創作的全部或部分作品,然後通過一系列手段來為畫家宣傳造勢,提升知名度,等到其作品價格攀升到一定高度後,再將“囤積”的畫作出手獲取高額利潤。而包裝的手段也是五花八門,比如請美術評論家撰文;頻繁舉辦個人展覽、出版畫册;出席活動或製造話題,提高媒體曝光率等。紀太年先生還以幾位名畫家為例,總結了幾種典型的包裝方式。

  陳逸飛的“哈默背景”

  1980年,陳逸飛懷揣38美元自費留學美國。剛到美國時,他靠給雜誌畫插圖和到博物館修補名畫賺錢為生,後來成為美國哈默畫廊簽約的首位中國畫家。1983年10月,哈默畫廊為其舉辦首次個展,並請來許多世界知名收藏家。

  此外,哈默不僅親自撰文為陳逸飛造勢,並稱陳逸飛是“中國最優秀的藝術家”。短短幾年時間,陳逸飛就躋身世界著名畫家的行列。他的成功,哈默畫廊功不可沒。

  范曾的“畫外功夫”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榮寶齋和畫家范曾進行長期合作。後來,榮寶齋每年為范曾搞一次年度作品展,採用中國傳統藝術機構的運作模式幫他包裝造勢。1983年,日本一家財團在岡山為他建立了“范曾美術館”,中國當代在世畫家建美術館,范曾是第一個。1987年,49歲的范曾赴日本東京大孤、岡山舉辦畫展大獲成功,他用展覽籌來的費用,為南開大學捐建了一座東方藝術大樓。這些舉動,客觀上迅速提升了范曾的影響力。

  吳冠中的“企業推廣”

  吳冠中的成功從商業運作來說,萬達的介入對他的成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1999年,吳冠中來到大連,在萬達集團看到了他的很多作品,雙方從此建立了良好關係。萬達集團先後收藏了吳冠中的70餘幅畫作,大多是其創作生涯的重要作品。2004年6月,萬達集團拿出這些作品辦了一個吳冠中全球巡展,並在巴黎參加中法文化年活動,引起轟動。加上1992年大英博物館打破慣例,首次為在世畫家吳冠中舉辦大型個展。

  (據《南京日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