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清新”是種現代病?
“我覺得喜歡‘小清新’屬於一種現代病。在消費至上的社會氛圍下,人們以這種方式彰顯個性,追求‘我比別人牛B’,其實是在發洩緊張和壓抑情緒。”朱昊東對“小清新”現象有獨到的看法。他還歸納了“小清新”在大陸流行所經歷的兩個階段:2005年前後,有錢有閑的年輕人最先開始聽“小清新”,既舒緩壓力,又標示自己與眾不同,它因而成了小眾的流行音樂元素;到2008年,這種帶有消費主義味道的小眾音樂,一下子吸引了大批人跟風,可大眾內部差異強烈,很多人對這類音樂產生抵觸心理,就給跟風者貼上了“小清新”這個略帶貶義的標簽。
其中對“小清新”最排斥、最不屑的,恐怕就是搖滾青年。“‘滾青’瞧不起‘小清新’,是覺得她們深度不足,力度不夠,但又擺出像那麼回事兒的樣子,說白了,就是有點‘裝’。”搖滾樂愛好者顧誠對筆者說,說傷感,搖滾敢撕心裂肺,說揭露,搖滾敢直截了當,溫和的“小清新”卻做不到。顧誠雖不欣賞“小清新”,卻對它的流行表示理解:“稍微越點線,又不太過分,人有時也需要這樣的情緒,天天撕心裂肺也不行。”
對於“小清新”唱出了時代這樣的評價,清和持保留態度:“這個時代的年輕人的確憂傷、迷茫,一個年輕人唱出來自己,能不能算唱出了時代,值得我們思考。”他覺得,“小清新”們本身並沒有那麼強的時代擔當感,“她們只是表現自我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