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八十年代後當代中國藝術的價值取向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2-25 10:24:35  


 
  藝術創作應注重當代性,藝術作品表現的內容應當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中國藝術家要關注社會的變化與發展,關注生命的體悟與自然的和諧,積極倡導、發揮、發展現實主義的時代精神。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十一五規劃綱要建議》,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文化建設的範疇與要求:在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基礎上,開展多種形式的、體現農村地方特色的群眾文化活動,豐富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藝術創作要符合這一重大的文化建設項目的需要。在這種政治文化背景下,2010年規模空前的“農民畫時代.時代畫農民——全國農民繪畫展”系列展覽開幕了,它以展覽的方式回顧新中國農民在各個時期生產、生活的情景和精神面貌,突顯新時代、新農村、新農民在社會變遷、現代轉型中的時代風貌、價值觀念和審美取向,謳歌了時代精神。但這種以農民為主題的藝術盛會,在中國成千上萬次的展覽中,也只是鳳毛麟角,許多展覽淪為商業炒作,創作成了藝術市場的黑手。這是應該警惕的。

  以民為本,倡導民本主義價值觀 

  “民本”一詞最早出自《尚書.五子之歌》,原句是:“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有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堅力量。在美術創作中積極倡導民本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廣大人民群眾為創作題材,反映民眾的生活。強調以民為本,構建和諧文化,將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與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結合起來,“在全社會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這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民本主義價值觀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價值體系中最本質、最具決定作用的部分,它支撐和影響著所有價值判斷,因而應當是整個人類發展歷史和未來走向的道德底線。

  改革開放之後,西方文化如潮水般湧入中國,各種思想、各種流派的藝術都在改變著民族藝術的創作方向。現實主義創作手法開始分化與裂變,走向個人主義、純形式主義與“邊緣化”的狀態。自1979年“星星美展”開始,中國的美術創作開始轉型。1985年是新潮美術時期,我們可以感受到中國美術界的創作方式已經發生巨大的變化。受現代藝術中的原始主義觀念的影響,鄉土現實主義繪畫開始裂變,一些畫家將鄉土題材的某些精神因素與形式的追求融為一體,畫面不再是如實記錄現實場景,而是在形式中展現人的原初本性。例如油畫家尚揚的作品《爺爺的河》《老輩》。80年代末期,個性化與自由化的作品占據了美術創作的主要地位,1989年2月,王德仁在中國現代藝術展上拋撒避孕套以達到他一舉成名的目的,毫不顧及社會公德與倫理,將赤裸裸的性象徵物強行向觀眾展出,這種杜尚式的行為藝術與民本主義的價值取向相去甚遠,很難讓群眾接受。

  上世紀90年代以後,各種商業活動也貼上了藝術的標簽,宛如人體彩繪般地光彩照人,個性十足,民本主義價值觀越發變得模糊與淡漠,一片絮亂,不知何時才能回歸藝術的本根。美術家有責任努力創造出一大批具有民族精神、時代精神以及崇高品格的美術作品。我們要用民本主義思想來創作大量現實主義的作品,反映人民生活、鼓舞人民意氣、教育人民品性,提升人們的道德素養、文化素質與精神境界。吳作人的《農民畫家》、董希文的《千年土地翻了身》、葉淺予的《夏天》、王式廓的《血衣》、羅工柳的《延安人》等一系列經典之作,都來源於下層勞動人民的生活,體現了樸實的民本主義思想。這類作品才是人民群眾所企盼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