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社會讀書的利弊
北京晨報:傳統社會讀書狀態的問題又是什麼?
張曉明:最重要的是束縛思想,保守性比較強。讀書和統治者的好惡有直接的關係,容易變成控制思想、鉗制思想的工具,文化容易變成一種保守性文化,也使得社會形成超穩定狀態。
北京晨報:社會超穩定,不是更利於發展嗎?
張曉明:超穩定狀態也有兩面。一面來說,這種狀態使得文明得以更好地延續,不容易斷裂、甚至消失。另一面,超穩定狀態是拒絕變革的,特別是涉及文明層面的變革難以實現。一旦本質上更進一步的社會形態到來,比如說現代化到來時,它就完全無法招架,最終結果,既可能是拒絕進步,也可能就會全線崩潰。
閱讀失去了教化色彩
北京晨報:今天的中國,已經從傳統社會走到現代社會,閱讀又有什麼變化呢?
張曉明:現代讀書更加具有功利化色彩。這和社會形態有關。工業化之後,人們的生活空間日益壓縮,生活節奏日益緊張,時間和經濟效益相關,時間也有了成本。這使得人們對讀書的態度也更加功利,讀書直接和產出相關,要在讀書中獲得一些什麼東西,那種沒有產出、不具備世俗效益的讀書更少了。
北京晨報:那和傳統社會的讀書又有什麼不同呢?
張曉明:傳統社會中,雖然說讀書為了走上仕途、做官,但是在總體上,仍舊以教化來看待讀書,是“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式的。它是一種被動的讀書,背誦、再背誦,以教養為目的,養成式的、教化式的讀書。現代社會雖然更加開放,信息傳播更加便捷快速,但功利性色彩卻更加濃厚了。失去了更高層面上的教化色彩
課外讀物被視為影響學習
北京晨報:是什麼影響著當代人的讀書態度?
張曉明:一方面,社會環境讓人們很難基於精神需求去讀書,中小學生要為高考讀書,大學生要為找工作讀書,工作了以後,要為升職賺錢而讀書。另一方面在造成今天種種讀書現狀的原因中,起最大危害作用的,其實還是現行的教育體制。不論是中小學教育還是大學教育,都不鼓勵學生去讀書,而是鼓勵背書,而且只讀教科書,教科書之外,可以讀的也就是一些參考書,真正的課外讀物,更多時候被視為影響學習的東西。教育本來應該培養一個人的閱讀能力,現在相反,學生很難自由地去讀教科書之外的書籍。
北京晨報:那如何讓教育更多地培養人的閱讀呢?
張曉明:沒什麼有效的辦法,教育問題一直都在說、在探討、在尋找,但至少現在還沒有一個可以改變現狀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