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87年的建設,故宮博物院已經成為特色比較鮮明的著名博物館。但我們也認識到,在博物館建設上差距還非常大。比如最近我所提到的在安全防護、遺產保護、社會服務、基礎設施保障、藏品保護環境、科研、陳列展覽內涵、文化傳播功能、科學管理、人才隊伍建設等十方面的質量提升規劃,就是緊緊圍繞著建設世界一流博物館的願景而來。
《瞭望東方周刊》:有人評論說,故宮博物院是“故宮”+“博物院”;也有人說故宮有“皮”沒“瓤”;還有評價說,許多人來故宮還只是逛故宮,當作博物館來參觀的人很少。而我們也看到故宮整修開放的面積不斷增加,館藏文物經過清理達到180萬件,同時在研究領域也有不少建樹。故宮的“建築”、“館藏”、“科研”三者之間是怎樣的關係?目前資源分配比例如何?
單霽翔:故宮既是世界遺產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是國家一級博物館。這樣一個特殊身份就決定了它“宮院一體”的架構,也是故宮管理者所要面對的最大的課題。
古建築群是故宮博物院最大的藏品,是不可移動文物,按照文物保護的標準,自然是不希望太多的觀眾干擾它,而從文化旅遊目的地和弘揚文化傳承的角度,又需要盡可能多的觀眾參觀和接受教育。所以,我們所需要做的就是在保障古建築和文物安全的前提下,通過修繕和合理調整布局增加開放空間,緩解越來越多的觀眾流的壓力。通過文物研究和管理研究等科研活動,把精彩的文物藏品以展覽的方式、文化產品的方式呈獻給觀眾,把優化的游覽線路和服務設施提供給觀眾,從而削弱“宮院一體”負面矛盾,突出正面優勢。
故宮的安全設施和技術手段必須是世界上最先進的
《瞭望東方周刊》:你在2月中的記者會上承諾,故宮的開放面積將達到76%,這意味著在現有開放面積基礎上幾乎要增加一倍。目前故宮的人力、管理能力能否匹配?在館藏展示上,新開放區域是否會給觀者更多驚喜?
單霽翔:坦率講,面對一年1400萬的參觀人數,而且還將繼續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增長,紫禁城承受著巨大的壓力,故宮博物院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已經開展了將近十年的古建修繕,不僅是對古建築本體的保護措施,而且是按照《故宮總體保護規劃大綱》的要求所進行的包含展覽規劃、開放規劃、庫房規劃、辦公規劃等眾多內容的整體保護。它所帶來的一個非常直接的效果,就是能夠把更多的殿宇開放給觀眾參觀,所以才會有全部修繕完成後,故宮的開放面積將達到76%的說法。這不是我的承諾,而是眾多專家參與完成的保護規劃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