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誰是中國藝術品國際買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4-09 10:17:55  


 
  然而,到了今天,中國人如此在外大面積的“尋覓”失落的藝術品,除了強烈的愛國情結外,也有來自利益的驅動。中國經濟的強勢發展使得國內藝術品價位不斷攀升,同時海內外的中國藝術品出現有了“價差”。這一價差,便是今天中國外淘寶熱的最根本原因。

  常年從事古董經營的蔣先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給我們詳述了他從“出口藝術品”到“進口藝術品”的這一過程的轉換。蔣先生承襲父業,自己是經營古董的第二代。早在中國剛剛改革開放之初,他就在做古董生意。那個時候他通過文物商店,將藝術品運往香港,再從香港運到日本、歐洲等其他國家。“上世紀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的時候,中國各地大點的城市開始有了文物商店,文物商店最早是做文物出口的。文物商店自己並不主動征集東西,大部分的時候是被動的等人把東西送上門。我們開始做這個生意的時候,是自己找第一線的商人——指那些直接從百姓家中,挨門挨戶收古董的商人,人們通常稱他們為文物販子。從他們手里大量的拿貨,然後送到文物商店,文物商店加蓋個火漆印,這樣東西就能出口了。我再通知運輸公司,把貨運到香港。不知不覺,到了90年代末以及2000年初的時候,我開始發現這價差開始有逆轉的跡象了。這幾年,已經特別明顯了,中國的藝術品往往是國內貴、國外便宜。所以現在又開始把東西往國內拿。”

  II. 最早的“國際買手”

  從事古董行業超過20年以上的商人大多都有過蔣先生這種從出口到進口的經歷,因為時間早推20年,中國大陸幾乎是全無古董市場可言的,唯一的銷路也就是出口。這些商人的商業觸覺還是十分敏銳的,當他們嗅到有逆轉的時候,也是最早開始從國外往國內拿貨了。自然的,他們也就成為了最早一批的中國藝術品國際買手。早一批的商人多是香港或是廣州、上海這些沿海城市的人。

  除了這些職業的古董商人,也有一批藏家很早就開始在國外買中國藝術品。王先生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王先生很不喜歡“國際買手”這個詞,覺得描述得過於利益化。王先生開始入門收藏,大概是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因為工作的關係王先生和海外打交道很多,經常去日本和歐洲國家出差。王先生說:“那個時候,我們國家哪裡有什麼藝術品市場。我以前也從來沒有過什麼收藏藝術品的概念,但是我這個人天生比較懷舊。像自己用過的舊懷表啊什麼的,我都留著,小時候還集郵票,就是把用過的郵票撕下來,做成册子。所以我很喜歡藝術、喜歡老東西,出國的時候也就留意的去些博物館、舊物市場什麼的。但是還是讓我很震驚的,日本人居然有那麼多人痴迷中國藝術!我有個意大利的朋友,特別喜歡中國的古典家具和原始陶瓷,看見了,路都走不動了。這對我當時的影響很大。怎麼外國人能比我們自己更愛中華的藝術呢?我也很好奇這種藝術的感染力,是不分國界部分文化的。 所以我最初開始收藏是受這些外國友人的影響。”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