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在的中國買家在歐洲藝博會露面確實有些令人印象深刻,但這只可能說明了他們對學習西方藝術和參與西方藝博會的興趣。從很大意義上來講,他們的購買傾向仍然集中於各類中國藝術品和古董。這主要源於他們對中國藝術及文化的深入理解。此外,在香港等國際拍賣行獲得高質藝術品的相對便利也促使中國買家海外尋“寶”。中國收藏家入市時間雖不長,但他們在打造中國頂級藝術品和古董的核心收藏方面卻顯得十分專業。
上世紀八十年代,日本買家不惜代價在全球搜羅沃霍爾、畢加索、甚至雷諾阿的作品。儘管一些人堅信,中國收藏家將步日本買家的後塵,但也有不少業內人士不以為然。蘇富比亞洲主席Patti Wong曾指出,中國收藏家如新收藏家一般青睞於中國藝術家,就如同“所有的文化源於其藝術”。在市場需求不斷攀升的同時,新老收藏家在短短幾年內,將中國當代藝術市場推向新的高度,而十年前最初開始培育這個市場的西方藏家的主導地位正逐漸褪去。
作家兼藝評人Barbara Pollack去年接受法新社(AFP)採訪表示,“中國收藏家根本上還是青睞於中國藝術”,而這一事實也助推了中國藝術家在拍賣業績上躍升於世界藝術家前列。根據Artprice的統計顯示,在前一百位世界頂級藝術家拍賣名單上,有四十五位中國藝術家。儘管曾梵志、蔡國強及張曉剛等藍籌藝術家的作品已在全球範圍內有所知曉並被收藏,但大多數西方收藏家對這些頂級中國當代藝術家還是處於“未知”狀態。Pollack表示,“有一些傳統水墨畫家在中國被熟知,但在西方幾乎聞所未聞。”這同時也反映了一個事實,中國收藏家已不再期冀西方來主宰拍賣市場的趨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