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莫讓鑒寶節目壞了收藏的旨趣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4-05 10:24:45  


  中評社香港4月5日電/解放牛網 新聞晨報文章稱:日前,國家文物局首次明確提出,將對鑒寶類節目進行引導,提倡宣傳普及文物鑒賞知識類節目,限制文物估價類節目,禁止在節目中進行文物交易。 

   鑒寶節目是近年來文物收藏大熱之後的衍生現象。收藏熱固然有人們經濟收入提高的因素,但更主要的還是實體經濟在本幣升值和成本上升壓力下,民間資本湧向了具備炒作空間的領域。從“蒜你狠”、“姜你軍”,到翡翠、和田玉、冬蟲夏草、文物和藝術品,攀比著漲價,吸引大量資本和投資機構進入其中。文物有限,而資金量多,供求於是失衡,市場上價格離譜、贋品泛濫的現象隨之而來,鑒寶節目應運而生。

   中國目前尚未形成完善的文物鑒定資格管理制度,鑒定准入資格和鑒定行為監管體系的確立也還在醞釀,這導致了鑒定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在利益驅使下,某些專家隨意開具鑒定證書的行為已不是秘密。專家“替人招財”,於是轟動一時的“金縷玉衣”和“漢代玉凳”便能橫空出世。鑒定失誤一再發生,個別專家甚至淪為金融詐騙犯罪的幫凶,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影響,也使鑒定專家的職業操守受到公眾質疑,專業運作被利益所裹挾成為收藏行業的一大痛處。

   收藏行業水深難測,故而各地電視台乘機推出鑒寶節目,一位位 “大師”走到了台前;一批批藏家帶著自己的“寶貝”,紛至沓來請求專家驗明正身。如果到此為止,鑒寶節目不但為藏寶者提供了免費的文物鑒定服務,更給所有觀眾上了一堂文物收藏的普及課,有助於增強民眾收藏興趣,提高鑒賞水平,擴大收藏者隊伍,也算一件功德。

   可令人遺憾的是,有些節目卻掉進了錢眼裡,唯“孔方兄”馬首是瞻。借著文物鑒賞之名,播出的卻是文物估價之實,專家緊盯的是 “買來時多少錢”,收藏者執著於“要是真的能值多少錢”,這成為不少鑒寶節目的共同品格。且不說那些攜寶上場的市民、節目製作方和鑒定專家之間存在利益關聯,鑒寶有假貨謀取真身之虞,扮相高雅的節目由此暗藏欺詐陷阱;就是一些標榜對贋品“零容忍”的節目,也同收藏的基本功能和主流價值不相吻合。比如說,收藏者帶來現場的物品,不管是否具有欣賞價值,凡是假的一概當場砸碎。這看似“愛憎分明”,好端端的物件當場“香消玉殞”,使得觀眾印象深刻,其實,這還是把藏品視作商品,將具有“文物的價格”當成了收藏的標準。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