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4月12日電/拓片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相傳,棰拓產生於隋,最早的作用是臨摹習字。到盛唐時,這種習字方法更是被上層士大夫所普遍採用。在兩宋階段,傳拓已成為一門獨特的藝術並延續至今。
拓片不同於書法繪畫,它是集金石學、考古學、美學三位一體的高層次藝術門類。
將具有科學價值、藝術價值、歷史價值的高古刻畫、浮雕文物拓制於紙上而形成的一門獨特的藝術形式。
拓制的文物門類包括甲骨、吉金、陶文、陶範、封泥、古璽、銅鏡、古泉、瓦當、畫像磚石、文字甓、造像、摩崖、墓志、經幢等。拓片的拓制方法有兩大類:漆黑一片,黑白分明者稱"烏金拓",紋理顯現,質如蟬翼者稱"蟬翼拓"。在這個基礎上,還有碳灰拓、穎拓、畫拓、撕紙拓、隔紙拓、擦拓等技法。從色彩上分類,又有墨拓與朱拓兩種,墨拓比較適合於文人的口味,也合乎傳統的陰陽哲學。朱拓採用礦物質朱砂顔料,初拓用朱,代表珍貴,也有驅邪的用意。隨著傳拓的發展與地域關係,各地區根據當地文物材質的不同而產生了傳拓的四大流派,以拓碑為主的陝西派,以拓磚瓦吉金為主的京津派,以拓摩崖為主的齊魯派,還有以拓畫像石為主的蘇皖派。四大流派所制拓片的效果有很大差異,主要是拓包技巧的製作與所用紙張的區別。
拓工的技術決定一幅作品的好壞。清晚期的金石家陳介祺、吳愉庭、鮑康、潘祖蔭、吳清卿、王懿榮等,他們給後人留下了大量財富,近代的馬子雲、周佩珠、付大卣等先生,製作的拓片也都各具特色。隨著近年金石文化的復甦,又產生了蘇州金石家周聯一、上海金石家唐存才、還有鄒縣徐夫華、安吉金翔、湖州葉克勤、南京蘇靖、臨沂陳偉、洛陽唐國強、鄭州王秋人、成都王映輝、石家莊王文彥等一批制拓高手。
隨著金石學由隱學而走向顯學,到了清代中晚期,金石文化日益興盛,拓片的市場價格也逐步走高。觀《翁同和年表》得知,當時的一張名碑拓片和一張名家字畫等值,而一本剪裱宋拓,價格要超過一張宋畫。翁同和經常遇到索價500兩黃金的拓片。《十鐘山房論陶》有一篇陳介祺寫給吳清卿的信,記錄的是當時北京拓片市場關於齊陶文和齊錢範拓片的價格:"古陶傳古,京八十文一紙,刀化範,京三百文一紙,約五十餘紙,舊有十紙在外……"從以上得知,齊陶文和齊法化錢範拓片的價格,在當時來講,已經使許多普通文人無法承受。一些好古的人因得不到拓片,而採用畫拓的辦法,即對照真拓片進行描繪式創作,所以又產生了畫拓和穎拓兩種製作技法。價格的飈升,利益的驅使,使得大量假拓應運而生,許多刻板和翻版拓片充斥市場。到了清晚至民國,十拓九假,所以拓片又有"黑老虎"的稱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