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電影的長度和票房的好壞、票價的高低聯繫起來,這樣的想象力和邏輯思維讓人很無語。事實上,貌似自由的電影長度,其實自有一定之規。無論國產電影或是好萊塢大片,大都在一個半小時到兩個半小時之間。除了成本的考量之外,這個時間長度也是觀眾能夠集中注意力欣賞電影的最佳長度。一旦超時,別的不論,尿點頻現是肯定的。再好看的電影也無法對抗“三急”的壓力。換個角度講,在有限的時間里,把一個故事鋪陳演繹得清楚明白、跌宕起伏,恐怕也是對導演功力的一種考驗。
對超長電影,我腦海中閃現的第一印象就是庫布里克的名作《發條橙》中,少年被綁在銀幕前,眼皮用火柴棍撐開看電影。相信大部分觀眾走進電影院,是希望能夠享受兩個小時的放鬆心靈、神游物外。類似疲勞轟炸式的自虐,我是敬謝不敏的。想必人同此心,心同此想。因此拜托各位導演,講故事的手法再老練些,千萬別拖沓,也拜托電影市場分析人士,別拿片長說事。以《賽德克.巴萊》為例,它在台灣的大賣,是有特定情感背景的,和電影長度無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