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1日電/《中國青年報》報道,藍皮書《中國文情報告》(2011-2012)日前發布,宏觀考察了國內文學現狀。此前,各種針對中國圖書品質及國人讀書現狀的調查或報告也不少。總的觀感,這些專業分析與人們的日常感受是一致的——我們似乎越來越滑向一個缺乏優質閱讀的時代。
相比於政經“硬件”,以閱讀為核心的柔性因素更加貼近心靈與精神。豐沛、潤澤還是枯竭、幹澀,這是躲在高歌猛進主旋律背後的一道選擇題,容易被忽視,其影響卻至深至遠。據上述報告,文學閱讀的淺俗化走向已不容回避,典型的表現是那些缺乏人文氣息與人性溫度的作品大行其道,輕鬆化、娛樂化日漸被抬到過分的高位。同樣的疲態,我們在人文、社科、科普等幾乎所有重要領域的閱讀現狀中,也都可以看到。
好的閱讀之於心靈,價值很多。其中至為重要的一點,關乎德性。
從普遍意義上說,德性的來源有二。首先是社會和家庭的教養。從公共領域看,目前的社會現實常常表現出多重失 範,難以讓人滿意,因而也難以對德性的形成施加好的影響。家庭內部一般會有追求德性的天然選擇,但這種追求與社會性的整體失範相悖,於是形成某種意義上的囚徒困境——想讓自家孩子善良,但外面那個環境複雜,總不能讓孩子吃虧吧,所以……孩子必須適應現實,不能太拘泥於良善原則。這樣的困境下,德性的形成當然也令人不敢樂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