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30日電/《北京商報》報道,近日,中國評劇院、北京市河北梆子劇團和北京市曲劇團三家國有院團正式完成轉企改制,走向了市場。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國有院團轉企改制是必然出路,即便是相對小眾的評劇、河北梆子,也應該走市場,這不僅是生存模式的轉變,更是發展理念的更替。從這個角度講,我們必須為此次轉企改制的完成起立鼓掌。
但筆者不免有些擔憂,這些已然相當小眾的傳統戲曲,能夠在市場經濟中走下去嗎?在筆者看來,將評劇、河北梆子單純一味推向市場,未必是件好事。一旦脫離了國家扶持,又短時間內難以在市場上找到立足之地,不少老祖宗傳下來的優秀藝術,難免會因為肚子問題,要麼在金錢衝擊下變質,淪為不倫不類的商業傀儡;要麼抵擋不住生存的壓力,走向消亡。
筆者曾經採訪一位非遺大師,大師的一句話觸動了筆者:對於很多老玩意,如果不能讓它適應市場,那就讓它安安靜靜保持延續即可,給古老的文化留個根。現在看來,這句話同樣適用於評劇、河北梆子,在保護的時候,不要一味想著如何盡快創新掙錢方式,反而是踏踏實實為這些藝術保留住最後的基因倒是首要任務。
在此基礎上,再考慮如何在市場經濟中獲得一席之地。筆者了解到,雖然這些古老的戲曲在年輕人中沒有市場,但在不少中老年觀眾和部分區域,依舊保存有為數不少的觀眾。與其讓評劇、河北梆子去跟流行歌曲搶市場,還不如讓它們在屬於自己的觀眾中繼續發揮影響力,這才是切實可行的生存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