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9日電/大众网报道,曾經16歲考上華科大的“神童” 李明攀,也曾是年薪30萬的IT精英。而今,他揮別都市,躬耕於黃梅縣的龍感湖畔。他說,他並不是想當“現代陶淵明”,只是田園間的生活,讓他奇跡般地戰勝了頑疾,身體健康了,心靈也更敞亮了…… (楚天金報25日報道)
對李明攀選擇“解甲歸田”,本無可厚非,人各有志,不能強勉。其實,換個角度看這件事,李明攀即使想當 “現代陶淵明”又有何妨呢?
所謂的當一個“現代的陶淵明”,並不是要逃避現實,“兩耳不聞窗外事”,而是要根據個人條件和環境去開場一番全新的事業,做到身居田園,心系未來。既要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性情心境,更要有“ 刑天舞幹戚,猛志固常在”雄心壯志。
古往今來,解甲歸田的仁人志士枚不勝舉。新中國成立以來,有多少位將軍為改變家鄉的貧困面貌解甲歸田。如被譽為“將軍級農民”的甘祖昌,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在農村生活的29年裡,甘祖昌將軍經常深入實際,調查研究,與群眾同甘共苦,一直堅持參加勞動。他把絕大部分薪金都用來為家鄉修水利、建電站。在他的努力下,全鄉先後建起了馬家坳水庫、龍潭水庫等多項水利工程,為促進家鄉的經濟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