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藝術形式上看,北方和南方的小品其實並無本質上的差異,一樣的短小精悍、一樣的滑稽幽默、一樣的針砭時弊,不一樣的只是二者在表演時所使用的語言以及所反映的人文風貌。北方小品表演時使用的多是普通話或近似普通話,南北方觀眾都容易聽懂,而南方小品表演時使用的多為地方方言,北方觀眾聽起來很費勁,兩者一對比,喜愛北方小品的觀眾自然要比喜歡南方小品的多了。表面看來,這是導致南方小品一直處於下風,很難走近全國觀眾的直接原因。其實並不盡然。
既然是地方小品,就難免存在地方口音,而且很多地方小品的笑料和藝術魅力正是源於它的地域特色和特有的方言。是否能在觀眾心目中獲得一席之地,根本不在於是北方小品還是南方小品,而在於有沒有好的劇本。 《超生游擊隊》《如此包裝》 《賣拐》 《賣車》等小品之所以受到觀眾的歡迎,並不僅僅因為它們是北方小品,而在於它們都是從生活中發掘出的老百姓所熟知的凡人小事,然後通過演員們活靈活現的演出,使觀眾捧腹大笑,回味無窮。
有人說,不僅僅是小品,現在整個曲藝都呈現出北強南弱的發展趨勢,而筆者以為,這種主觀性的南北比較完全沒有必要,更不必擔憂南方曲種是否會因此衰落。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育一方戲。北方曲種有屬於自己的觀眾,南方曲種同樣如此,北方曲種有自己的特點,南方曲種又何嘗不是。就像南方小品上春晚一樣,不能因為追求所謂的平衡發展,反而失去了各曲種固有的特色和風土人情,與其落得個“四不像”的結局,倒還不如不上春晚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