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29日電/《中國藝術報》報道,2012上海書展終於落下帷幕,數據讓人驚喜——7天,推出了15萬餘種圖書,舉辦了文化活動460餘項,參加讀者達32萬;按媒體的說法,“無論是參加人數和銷售碼洋,均比去年超出近三成” 。而紙質書,無疑詮釋了今年上海書展的質感。
據媒體報道,今年的上海書展讀者的人文素質很高,紙質書廣受青睞。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上海市新聞出版局局長方世忠說:“紙質書依然是上海這座城市的閱讀主要方式。 ”方世忠的話不僅僅道出了一個事實,更在叙述一種情感。在電子書逐漸改變人們的閱讀方式之時,你完全可以想象,在散發著迷人墨香的書展中找到愛書的同類,感動幾乎汹湧而至。
這是一種歷經“坎坷”後的情緒。出版行業低迷,頻頻倒閉的實體書店,太多有關傳統閱讀和紙質書的壞消息,一度使人們對紙質書的憂慮陰霾不散。如今,畢竟還有很多人在購書、看書,“在這樣一個活動上,大家知道對方在哪裡” ,想不激動都不行。
在電子書隱隱已成大勢所趨之時,人們對紙質書的情感可謂糾結。從結繩記事到竹木簡牘,再到紙質圖書和電子書,科技不僅帶來了文明載體的進步,很大程度上也解放或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但是,正如世界上首部工業印刷書的出現曾引起恐慌,包括電視機、電子書等每一種新媒介形式出現,各種憂慮乃至反思就從未停止。其隱含的追問,像是質疑何為書,又像要抓住那一道文明的脈動,從而有所歸屬、有所抱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