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論焦點之三:詞典的作用正在變化
“字典是起到一個規範和標準的作用,特別《現代漢語詞典》的地位和作用,在全國是影響最大的字典,自稱是母典,自稱是權威機構,它的影響是全局性的。把這239個英文詞放在漢語詞典正文裡,比在一般的文章和出版物中隨意夾雜著西文字母的縮略語影響更大、性質更惡劣。”
面對舉報者對《現漢》的“由愛生恨”,許多詞語工作者感到被誤解的無奈。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院長賀陽認為,語言學圈外的這些專家可能給語言文字賦予了過多的責任和意義。“對語言來講,不是誰能規定這話能說,那個話不能說,任何人都沒有權力或者這樣的能力做這樣的規定。字母詞能用還是不能用不是禁止得了的,事實上是由社會公眾來選擇的。”他說:詞典只是一個工具書,雖然《現漢》有很大的社會影響,但記錄當代的語言事實、以提供規範化用法的方式來服務於這個事實才是它的基本功能。將《現漢》上綱上線到“武器”的高度,超時空地要求它“健康”和“純潔”,也許過頭了。
“像蛹一樣,外來詞會經歷四個階段”
社會語言學研究者、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李明潔告訴記者,在這場爭論中,有幾個可能誤導大眾的方面可以展開說一說。
“首先,漢語的‘純潔性’是一個很容易被誤解的說法。我們的語言生活中有大量的外來詞,換句話說,我們的語言早就‘混血’了,只是有些明顯有些不明顯,這239個字母詞是其中最明顯的一種。”她解釋說,外來詞在從外語借到本國語言的過程中會經歷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最直接的“借”法,像“NBA”、“GDP”屬此類;第二階段變成“音譯詞”,如telephone曾經被譯作“德律風”、cement譯作“水門汀”,而Tofel變成了“托福”;到第三階段就是仿譯詞,如雞尾酒、黑板、籃球等;第四階段完全被本國語言所消化,成為意譯詞,如“德律風”最終成為了“電話”。但並不是每一個外來詞都會走完這連續統一的四個演變階段,某一個詞可能停在某個過程上固定了,或者消亡了,這不取決於任何人為規定,而取決於社會公眾的接受程度。語言發生變化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每個詞都有自己的生命過程,例如“email”剛進入中國人的語言表達時,被叫作“伊妹兒”,還有人試圖寫作“伊美兒”,結果沒多久,這個音譯的過程就走到了意譯,現在大家都叫“電子郵件”,或直接簡稱“電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