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出,並不意味著將作品賣給地方演出公司了事。亞洲創聯在建立音樂劇品牌價值、品牌指南、品牌服務等方面對各地演出機構給出詳盡指導。“我們的優勢是擁有自身品牌,了解市場和觀眾品位,就利用這樣的優勢向地方劇院介紹演出經驗、提供觀眾分析數據、召開劇目研討會等,連各地海報用什麼顔色都有指導標準。這樣的 ‘劇目品牌服務’標準和理念,在以前恐怕是沒有的。我們希望劇目能夠獲得長久的聲譽,也就是不論演出地點、參演人員如何變化,只要機制不變,劇目的質量便有保證。從這個角度說,音樂劇不是培養明星的舞台,而是培養品牌的舞台。”
針對國內音樂劇大多還處於“游擊戰”階段,在某一地首演後跨地域巡演幾場已經是極限,還不能做到像倫敦、紐約那樣長久而穩定地駐場演出的現狀,田元認為,從中文版《貓》《媽媽咪呀》入手,中國音樂劇發展將探索走“用時間換空間”的戰略道路。“一個劇目最終的目標就是要有能力駐演,我們將在中文版音樂劇全國巡演確立美譽度後,選准一個地區,長時間演下去。”
在百老匯和倫敦西區,一部佳作的長期駐場演出,甚至能夠帶動所在城市的各種消費。“在那裡,音樂劇衍生產品的利潤要占到七成,還有大量由演出帶來的旅遊、服務業等增長。毫無疑問,只有構築品質穩定的長線品牌,我們才能讓中國音樂劇產業也具有這樣的市場規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