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影人應立足本土文化 多些風骨少些花腔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9-07 09:45:15  


 
  娛樂、商業、全球化,成為電影不斷衝破本土文化語境的“離心力”。儘管娛樂時代讓思考成為消費的“毒藥”,但若文化完全被娛樂取代,僅為滿足低級趣味而存在,文化便喪失了對人的震撼與撫慰,也失去了對社會精神的引領。很難想象,一個只有娛樂沒有文化的民族會有怎樣的未來。今天,越來越多的中國電影作為娛樂消費品而存在,這不該成為電影放棄文化使命的托辭。一個有著厚重文化的民族,電影院里不該僅僅剩下“爆米花+可樂”,當代社會和文化的豐富多樣,也決定了國產電影有理由多一些聚焦人性、追問價值和皈依本土文化的影片。況且,這樣的電影不僅能贏得本土觀眾的認同,又不失為在強大好萊塢面前的生存策略。

  技術和商業,一定帶來文化精神的枯萎嗎?好萊塢所製造的那些文化奇觀中,炫目的科技和人性拷問都會讓我們久久難以忘懷。據此,我們是否可以期待,中國電影能多一些情懷,中國電影人能多一些風骨?中國電影業並非先天羸弱,在物質貧乏的年代,中國電影業曾排在全國工業排行榜十位以內,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今天,我們仍有理由期待,歷史出現一種奇妙的延續。

  前幾日知名編劇陸天明發表長微博,戳破了國產電影產業快速發展的泡沫——“中國電影急需進行一番理智的反省和理性的整理,當前中國電影最缺少的是一種‘本土的生活實感’,是與本國民眾的‘心象共通’。”引發業內外的熱烈關注。

  一段時間以來,我們確實過分地將產業等同於電影本身,而幾乎遺忘了電影作為大眾藝術的文化本質。在以票房為評價標準和投資取向的引導下,中國電影出現了諸多怪現象,比如“偷票房”、“網絡水軍”、“粉絲電影”,口碑和票房的倒置。不少影片花費大把力氣在電影營銷上,從書籍到網絡遊戲不斷延伸產業鏈,卻似乎連個合乎邏輯的故事都講不完整。電影的產業價值被不斷放大,而從根本上關係電影生存的藝術本體卻成為了“明日黃花”。藝術向資本低頭的影片越來越多,電影人的花腔越來越多,依然保留風骨的電影人和富於本土文化使命感的影片卻越來越少。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