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9月9日電/《人民日報》報道,最近兩年來,電影市場上有多部武俠片上映,剛剛下線的《四大名捕》等片更是被人稱為“武俠片的變革”,在我看來,這些最多只是在武俠片中引進美國漫畫英雄電影的元素,是一種更時尚化、更年輕化的快餐形式,離“變革”尚遠。而要談武俠片的真正變革,必須要從對武俠電影的歷史認識開始。
武俠片幾乎和中國電影同時誕生,最早的武俠電影多為神怪風格,以《火燒紅蓮寺》為代表,在當時中國正處於歷史危亡的時代背景下,這種電影因背離現實而為知識分子所不滿,所以有“濟貧自有飛仙劍,爾且安心作奴才”的嘲諷。抗戰勝利後以香港《黃飛鴻》系列為代表的寫實派武俠片使武俠電影的風氣為之一變,但真正引起變革的還是上世紀60年代張徹的陽剛武俠與胡金銓的文人武俠,如《獨臂刀》、《龍門客棧》、《俠女》等等。最為中國觀眾熟知的是八九十年代以徐克為代表的香港浪漫派武俠,以《笑傲江湖》、《蜀山》、《倩女幽魂》系列為代表,這一系列也擁有最多的受眾。
21世紀的武俠、功夫電影的方向,應該是重新回到寫實,這一點由徐克追求“紀錄片式武俠”的《七劍》開始嘗試,這部電影里的俠客不再是白衣飄飄一塵不染的大俠,而是一群農民,他們破衣襤衫,卻具有俠之大者的精神力量。《七劍》雖然仍不夠完善,但卻影響了之後的很多電影,比如同樣注重還原歷史真實的《投名狀》,以及導入紀錄片元素的功夫片《殺破狼》等,而影響最大的當數《葉問》系列。《葉問》記錄的是一個中國武術家的真實狀態,主人公家道中落去做苦工,教拳收不到學費,像個英雄般痛打十個日本武士,但面對國家的苦難卻無能為力。他不像《精武門》中的李小龍版陳真那般一腔熱血,也不像《精武英雄》中的李連傑版陳真一般有著理性的完美,但這個平凡的英雄恰恰代表了新世紀的中國人,面對歷史已經擁有更多的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