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9月3日電/《解放日報》報道,“我不停地刷新電腦,真的一張餘票也沒有了,只能對特意過來買那場票的好朋友搖搖頭……”近日,正駐點上海大劇院上演的中文版音樂劇《貓》,成了名副其實的一只“招財貓”。演出出品方亞洲創聯(上海)文化發展公司總經理田元面對源源不斷的各種購票需求,點擊屏幕,結果出乎意料——幾乎每晚滿座,一票難求。將連續上演60多場的《貓》,首輪16場演出在正式開演前預售票房即破千萬元。這一成績,甚至遠高於該公司去年製作的中文版音樂劇《媽媽咪呀》。
《貓》的大熱是否預示著世界經典音樂劇“中國化時代”的到來?中國音樂劇產業從“貓”變身舉世矚目的“獅子王”,還要走多遠?
提升行業標準,迎“中國化時代”
家門口這只俏皮卻有著巨大票房的“貓”,祖籍在英國。
中文版音樂劇《貓》由亞洲創聯和英國真正好集團公司展開版權合作,中英主創團隊共同完成改編,中國班底演出。比去年開響頭炮的中文版《媽媽咪呀》更進一步的是,中文版《貓》的導演正是曾於1981年指導過 《貓》在倫敦西區首版演出的喬-安.羅賓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