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隊里年齡最小的楊鴻蘭,今年只有22歲。這名90後新人自去年7月加入項目開始,便幾乎沒了節假日,每周只休息一天,“有時忙活一天,也清理不完巴掌大的一小塊。”不過,楊鴻蘭說,“雖然工作很瑣碎,但能看到她在你手中有變化,還是很有成就感的。”
或許因為常年只與文物打交道,加之工作需要十分專注,很多文物修復師性格較為內向,少言寡語。就連以前是個“暴脾氣”的毛世福也被磨成了慢性子,“現在幹什麼事兒都不著急,說話的語速都比過去慢了半拍。”
醫療器具和醫院的差不多
給千手觀音看病,其實和給人類看病所用的醫療器械是差不多的。在千手觀音的修復現場,手術刀、醫用鑷子、注射器、洗耳球一應俱全。“我們給千手觀音動的大大小小的手術,也是用的人們常見的醫療器械。”
究竟該如何治病,記者借來實驗室里供修復師們練手的工具試了下。首先要做的,是用醫用鑷子將金箔揭下,這是個屏住呼吸的步驟,手指的輕微抖動都會影響“皮膚”揭下的整體性,“因為可以使用的金箔還將會被回貼到千手觀音身上,所以我們要盡量保持金箔的完整。”
揭下“皮膚”後,治療開始,注射器在吸滿加固液後,針頭輕輕放進試驗材料的角落,然後輕推針筒,將加固液緩緩推進需要加固的部位。
段修業說,文物也有生命,手術不允許失敗,否則一段歷史也許就此消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