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1月9日電/錢江晚報報道,日前,由杭州良渚遺址管委會、杭州城市學研究理事會餘杭分會主辦的“良渚文化刻劃符號研究”課題專家會議,在餘杭舉行。
來自江、浙、滬三地的考古專家、古文字專家等,圍繞一些“符號”進行了討論。
這些符號有些跟甲骨文很相似,比如“王”、“土”、“五”,有些跟甲骨文完全不一樣。最關鍵的是,它們中的有一些比甲骨文更早。
它們難道就是中國漢字的起源?昨天,記者對這個課題研究組的專家們進行了獨家採訪。
這些符號,近年來出土很多
上世紀六十年代,良渚文化分布地區,就發現了少量刻劃符號的器物,而九十年代之後,在瓶窑、安溪和良渚地區,圍繞良渚古城範圍的諸多中心型墓地和居址,出土了大量帶有刻劃符號的陶器。尤其在嘉興平湖的莊橋墳墓地,發現的刻劃符號數量,達到了兩百多個。
據課題組研究人員、來自良渚博物院的夏勇介紹,第二階段整理工作自2012年8月開始,共收集器物534件,刻符608個。在昨天的討論會現場,展示了大量有趣的符號,有一些符號,一看,就可以辨別出來。比如類似花、鳥、龍蝦、鰐魚、毛毛蟲的形狀,記者還發現一個符號,和咬了一口的蘋果,驚人相似。
有一些符號,看起來和甲骨文真的很像。
1935年的時候,考古學家何天行就在良渚發現過一個黑陶盤,上面刻有十幾個符號,經過與甲骨文、金文中的符號對照、分析,發現其中7個符號在甲骨文中有同形字,3個在金文中有同形字。而在昨天展示的刻劃符號中,一個在卞家山出土的器物上的符號,就與甲骨文中的“五”,很相似。
如果它是文字,那比甲骨文早
文字是研究人類文明起源的重要標誌,有一個從單一的表意符號,向成熟的文字系統過渡的階段。甲骨文距今3000多年,是文字的成熟階段,這是如今毋庸置疑的結論,但是在它之前,還有著起源和過渡時期。那麼,這些良渚文化刻劃符號,是不是比甲骨文更早的中國文字起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