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說選刊社的數字項目上,我們看到了這家期刊的遠慮與深謀。當我們知曉了國內的數字閱讀大勢,當大量的垃圾內容充斥其間,當數字閱讀“財源滾滾”的“賺錢效應”逐漸落潮,當讀者不再願意被數字閱讀“操盤者”們炫目的小花招耍來耍去的時候,可能就是更專業的內容組織機構亮出身手的時候了。當然,這也許又是“理想主義”的火苗,但是,畢竟,懷揣“理想”,並去實踐,總是對付“悲觀”的好法子。
傳統出版身處逆境,不得不面對種種壞消息的時候,還有人不斷地製造更多的壞消息。美國大學教授菲利普.邁爾在《正在消失的報紙:在信息時代拯救記者》一書中用近乎“神漢”的筆法給實體報刊消亡掐算出了精准的時間表:到2044年--確切地說是2044年10月,最後一位紙質報刊讀者將結賬走人。
我們真的可能受不住這樣“言之鑿鑿”的驚嚇了。但是,這個“神漢”是否言中,傳統意義上的小說閱讀是否會死在我們自己的“壽數”裡,誰說得准呢?不過,下面兩個並不是空穴來風的數字卻真切地擺在我們面前:2009年,全世界有428份雜誌在這一個年度裡停止了發行;2010年這一數字是176。除了這兩組數字,我沒查到更近的關於期刊消亡情況的確切報告。
但是,文學不會死,這不是懷揣“理想”的閉門呐喊--她只不過是換了種方式來陪伴我們。上個月從亞馬遜傳來消息:他們的電子書銷售已經超過了美國的精裝本圖書銷售量。
著眼於文學閱讀的電子化,就像有人說的那樣,可能是我們這些自許為小說的“行門裡手”手上與讀者重修舊好的“文學閱讀的電子化,最後那根救命的稻草”。(知了)
(來源: 鳳凰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