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諾獎 莫言 及我們的文學情結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10-19 09:32:36  


 
  不必假裝淡定
 
  很多媒體都在議論中國人的諾貝爾情結,還有人說這種情結是自卑心態、崇拜權威等等。但對於這樣一個舉世矚目的獎項,有點情結不是正常的嗎?凡是涉及外國人或事,就上升至人格、國格,動輒使用諸如獻媚、賣醜等詞匯,不平和、不包容,恐怕才真的是自卑吧。
 
  中國作家第一次接近諾貝爾夢是在1927年,瑞典考古學家斯文.赫定來華考察時,在上海與劉半農商量準備推薦魯迅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但被魯迅婉言謝絕。第二次是1968年,據舒乙透露,諾貝爾文學獎在入圍者到了最後5名時還有老舍,最終,秘密投票結果的第一名就是老舍。那年,瑞典方面通過調查得知老舍已經去世,於是日本的川端康成獲獎。第三次是1975年夏天,國際筆會在維也納推薦林語堂獲該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然而,1975年,諾貝爾文學獎給了意大利詩人蒙塔萊。
 
  期待中國作家榮登諾貝爾文學獎獎台,以前多與振國威、興國運、長中華之志氣等聯在一起,是一種媒體性和社會性的關心。這些關心,可以單純地看作是愛國的功效,是一種基於民族主義熱情的希望,與中國文學無關。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中唯一懂中文的漢學家馬悅然曾表態說:“中國人之所以這麼看重文學獎,就是本身太歧視文學了。”現在,國人對諾貝爾文學獎的關心更多的已經是希冀中國文學被認可、被提升。作家洪峰就說,莫言獲獎意味著中國當代文學不必妄自菲薄,他代表的是一代中國作家的整體水準,也表明中國文學和世界文學的對話不再是夢想。當然,這些變化的心路歷程並沒有減弱我們對諾獎的渴望,因此,對莫言獲獎不必假裝淡定。
 
  閱讀≠愉悅
 
  近三十年來的中國文學中,莫言和他的作品一直處在爭議漩渦中心,他的每一部作品出版都帶來了幾乎截然相反的評價。“他的作品在同行內的爭議並不大,就是好小說。”“他是中國文壇超重量級的作家,他的高度就是中國當代文學的高度。”這些評價都是圈內人給的。但是在普通讀者中,在娛樂至死的年代,閱讀越來越強調愉悅性,而莫言的作品混沌、渾茫,苦難是他常規的視角,字裡行間透著血腥和瘋狂,揭示了生活中的殘忍,對中國歷史與現實都挖掘很深,包括他的那些散文,如《吃事》、《過去的年》、《童年讀書》、《狗文》等,平心靜氣的口吻中依舊蘊涵機智和鋒利,讓人痛心、酸楚或無奈。因此,閱讀他的作品並不是輕鬆愉悅的過程。從《紅高粱》的全民閱讀,到《豐乳肥臀》紅火一時,再到2009年《蛙》的更小範圍熱議,純文學書籍閱讀的式微是不爭的事實。莫言也說:“現在,書越來越多,但書讀得卻越來越少。”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