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好友23年前預言莫言獲諾獎 前年病逝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10-20 16:13:06  


  中評社北京10月20日電/大眾網報道,23年前山東的《青年思想家》雜誌發表過一篇文章:《我與莫言》,文章結尾說:“莫言老弟堅守你的高粱地吧!這裡有你寫不完的生活,作為朋友,這是我對你的忠告。因為四年前(1985年——引者注)你說過,只有搶占下高密這塊黑土大地,你才能在文學上有所建樹。家鄉父老等待你抱回諾貝爾文學獎,成為‘世界性’的作家,到那時,高密會給你莫言老弟立個永恒的碑。”(轉引自《莫言研究資料》)

  這個大膽的預言者是誰?是莫言最好的朋友,他叫張世家,高密天達藥業的老總。在散文《怪人張世家》裡,莫言這樣描述自己的朋友:“瘦如猿猴,一雙銳利的眼睛深深地嵌在眼窩裡,嘴裡有兩排漆黑的被含氟水毒害了的牙齒,懶得要命,靠老天爺下雨洗衣服,能說能寫能吸煙能喝酒活像濟公。”就是這個怪人,成了莫言的莫逆之交。遺憾的是,2010年4月14日,張世家不幸病逝,享年56歲。

  《青年思想家》雜誌主編、山東大學教授賀立華10月13日下午在電話中對記者說:“當時覺得預言莫言得諾貝爾獎,有點兒是大話。誰想到23年後,預言對了。原來諾貝爾獎感覺離我們很遙遠,沒想到這個獎就在我們身邊,獲獎者就是我們身邊的朋友,就是山東人。可是,張世家老哥卻去世了。無比遺憾。”

  莫言眼中的世家

  張世家與莫言兒時玩伴,兩村相隔不到3裡公路,上世紀70年代他們在鄉棉花加工廠同事3年,後來莫言參軍,張世家在鄉政府幹通訊員,莫言每次回鄉探親,都要找他喝酒聊天,他們叫神侃。

  莫言的很多小說題材與張世家有著難以割舍的聯繫,像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天堂蒜苔之歌》,是在張世家那間鄉鎮黨委宿舍兼辦公室的屋子裡,看到《大眾日報》刊登的一則800字左右的消息引發的。

  張世家十分關心莫言的創作,他經常幫莫言尋找創作素材。1986年秋,莫言回家探親,他們一起專程去找高密的剪紙藝人範祚信買剪紙,同年他和莫言還到高密聶家莊搜集了一批泥塑老虎、叫猴。

  1984年莫言回家探親,張世家在他的宿舍裡,用一盤豬耳朵、一碟黃瓜炒雞蛋、一碗花生米,還有蒜泥、黃醬、生菜和兩小罐紅高粱酒宴請莫言。

  酒至半醉,當時在文學界小有名氣的莫言向張世家“炫耀”起了自己的小說,張世家沒聽完便打斷了他:“你發表的幾個破小說在我看來,沒啥了不起,哪個是你自己的經歷?不信寫高密東北鄉,寫我們的童年,你寫,寫……”

  莫言當時認為故鄉沒有什麼可寫的東西,張世家來了一句:“你為什麼不寫寫公婆廟大屠殺?”隨後,張世家就繪聲繪色地給莫言講起了公婆廟大屠殺的事。

  莫言後來在《紅高粱與張世家》裡這樣寫道:“當時,我並沒感到這個故事有多麼精彩,但腦子裡還是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幾年之後,我考進了解放軍藝術學院,正好又趕上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四十周年,張世家親口給我講述過的兄弟爺們打鬼子的故事就猛然地撞響了我的靈感之鐘。只用了一個星期,我就寫出了初稿,又用了一個星期,抄改完畢,然後就給了《人民文學》。”這就是《紅高粱》誕生前的一個耐人尋味的插曲。

  張世家在世時,我們在高密採訪他,他很明確地說:“如果我是導演,我就改編莫言的《父親在民夫連裡》,那篇小說故事性太強了。”

  張世家當時還跟我們回憶《紅高粱》拍攝的一些花絮,當時的採訪記錄是:“莫言家真是貴客盈門啊,那低矮的小屋裡,哪見過這陣勢!但小屋迎來了它的輝煌。當時,跑娛樂的記者幹什麼去了?如果娛記一炒,莫言的老屋也炒出名了。這裡就是莫言文學王國的‘首都’”。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