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據此認為,有時候和他人搭不上話是因為雙方不在一個層面上,“我的博客寫了800多篇,被點擊2億多次,時不時有人在底下胡罵。後來我發現,這是因為寫的東西別人沒看懂,雙方不在一個層面上。我們每個人要做訓練,比如形象思維、邏輯思維的訓練。”馬未都以己推人向所有人做出建議。
講述寫作
孩子寫作應重真實
提到近年的國學熱,馬未都稱,從成人重讀四書五經聖賢書,到各地娃娃們爭相就讀童學館,他都看在眼裡。他說,古人要求小孩子5到15歲誦讀,乾隆皇帝12歲倒背如流四書五經,那不是孤例,很多人都能背,因為他們的生活就那麼一個目標,理解是隨著年齡一點點加深的。
由古即今,馬未都對當下孩子們寫作文提出了他的看法:“為什麼孩子懼怕作文?這是因為老師的評判標準。如果小學生作文裡有一句真實表達,這個作文就是滿分,這樣的標準才能鼓勵孩子去寫。”馬未都對他兒子第一篇作文的印象很深,“那是一篇《我的鉛筆盒》的命題作文。最後一句,他說我最喜歡鉛筆盒裡的小尺子,它能幫我把等號畫直。如果我是老師,就憑這一句話就會判滿分。”
所有的書都有手稿
在《醉文明》系列叢書中,馬未都從收藏來看歷史、說文化、品情,書中的文物不再是單純的欣賞品鑒對象,更是傳統文化的載體。說起創作初衷,馬未都說:“我們講文物的時候,是想通過物來講究文化本身,探究文化成因、文化環境。”
除了傳統文化的普及作品,馬未都也有學術上的創作。他推薦起前幾日才脫稿的《瓷之色》,“我的瓷器三部曲,《瓷之色》《瓷之紋》《瓷之形》,看完這三部書你可以對陶瓷有一個基本了解。”他強調,《瓷之色》並不僅僅是一本文物方面的書,喜歡文物的人可以當文物的書研究它,喜歡文學的人可以用文學的語言去看它,喜歡社會學的人可以通過社會學的思維去理解它。“我不想把一本書弄得只印2000本,其中還有1500本老在庫裡沒人知道。”馬未都笑著道出了心裡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