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被“坑口”一挖出來,馬上就會被“支鍋”收購轉移,“支鍋”把文物賣給文物販子,文物販子再通過自己的途徑把文物轉賣出去。
蔡秀國介紹,文物犯罪呈現三大新特點:一是本地人與外地人裡應外合、相互勾結,本地人了解當地情況,外地人則能迅速轉移、倒賣文物;二是跨省域甚至跨國的文物犯罪增多,互聯網及各種交通工具為此提供了便利。三是犯罪分子大多盜掘、收購、倒賣文物一條龍,文物一挖出來就被買走了,挖出後再找出路的很少。
破獲文物案件變成“專家與專家的戰鬥”
“盜墓這事不是一般人做得了的。”隨州市公安局局長傅義介紹,如今的文物犯罪已經具有了專業化、鏈條化的特點。盜墓需要專業的知識和工具,運輸需要特別的保護和隱蔽措施,販賣則需要巨額的資金流動。
在已抓獲的犯罪嫌疑人中,有些人具有相當深厚的考古知識。“一些犯罪分子的考古知識已達到專家水平,從一座石亭、一張照片,就能識別出文物價值。”蔡秀國說。
據介紹,本案中的張某某就是一個“專家型”的盜墓賊。張某某對歷史文物具有濃厚的興趣,早年潛心鑽研相關知識,對文物鑒別非常精通。
而要同這樣的犯罪分子做鬥爭,民警也必須具有深厚的歷史知識。民警在介紹隨州古墓群的分布時,隨手拿來紙筆,現場畫出一張古墓分布圖,方位、距離、所屬年代、相關歷史人物一應俱全。這些知識,都是民警在平日與犯罪分子鬥爭的過程中自學而得的。
守好文物“既要有專業人員,也要有基層群眾”
近兩年來,盜掘古墓、倒賣文物的犯罪活動雖經公安機關嚴厲打擊,但仍時有發生,文物保護任務十分艱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