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小圈子藏家保證市場秩序
深圳藏家王鵬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往來於國內各拍場,其主要“獵物”便是近現代的文人書札。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他還自豪地展示了他最得意的拍品——近現代著名學者劉半農批注的一本古代典籍。該書以多種色筆標注,反映了一代文學家、語言學家嚴謹的治學風範。
“雖然文人書札具有很高的藝術、學術、歷史價值,但是目前這還是相對冷門的拍品,因為收藏這類藏品的圈子很小。”王鵬告訴記者。他表示,書札裡面的信息量很多,這注定了它不像書畫那樣僅供單純地欣賞,而對藏家本身的素質要求很高。據他觀察,目前這類藏品的固定收藏群體,在國內也就一百多人,而且經過多次“交手”,圈子內的人基本都認識。“這些人的收藏,主要是看重其文化價值,而不是其投資價值。藏品多了,就給自己出一本畫册。少數人會用於圈子內部交換。如果是珍品,那麼被拍走後,就很難看到它重新回到市場的那一天了。”
主編《2012年鑒》的收藏界著名學者張忠義認為,書札收藏除需要具備一般的審美和書法、繪畫等專業知識外,還要同時具有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社會等廣博的學問。可以說,書札收藏是收藏中的“陽春白雪”。這注定了文人書札的“小眾”性。潘健也告訴記者,來競拍這類拍品的人,“都是玩收藏有一定年頭,不可能是新手。”
但小眾也有小眾的好處,王鵬坦言,圈子小反而可以互相“保護”。比如,如果幾個人一起看中了同一件拍品,他們會經過協商解決,而不會在拍場上“擠破腦袋”,這無形中抑制了價格的瘋漲,因此文人書札的價格目前尚屬理性。“但是隨著這兩年人們對它們的重視,這類拍品價格也漲得飛快,都快買不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