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5月20日到6月19日,日本東亞考古學會對渤海上京城地進行第二次發掘。這次發掘的成員除前次參加者外,金毓黻先生沒有參加。新參加的有三上次男、矢島恭介、窪田幸康等。日本東亞考古學會兩年兩次發掘時間不足兩個月。在第二次發掘中於第五號宮殿址發現一枚“和銅開珎”。參加發掘者為之振奮,手舞足蹈,不可名狀。後來駒井追述說,當他們拾到一枚“和銅開珎”之際,“我們所發出的歡呼聲,雄辯地證明,我國與滿洲國的交往由來已久我相信它定會餘音繚繞。”
日本東亞考古學會發掘渤海上京城取得重大成果,無論是遺址還是遺物都是第一手的,文物資料裝滿23箱,由日本關東軍押護送往日本。發掘成果體現在1939年出版的專題發掘報告《東京城》。將渤海上京城發掘獲得的文物資料運回日本之後,在上野皇室博物館公開展出一個月,參觀者絡繹,而當時的日本媒體也大肆宣傳,發掘者發表談話,喧囂一時。有的報刊以醒目的標題進行報道和介紹,如《大和新聞》發表題為《以燦爛的文化鶴立雞群的渤海國――日渤親善由來已久,一千二百年前的往昔,使節來聘35回》的報道,引起日本讀者的興趣和注意。主持發掘的原田淑人也對媒體發表談話:“我們兩國相互交往長達二百餘年,在此期間,渤海人歸化我國者頗多,我國人歸化渤海者亦不少。因此,日滿兩國人的血從一千二百年前的往昔就聯繫在一起。因此事至今日才煞有介事地重新宣揚日滿親善,反倒讓人感到有點好笑”。日本的一些學者和參觀文物展出的人也興高采烈。東洋史學界就此發表評論說,“東洋史學界迎來了第二個滿洲時代。伴隨滿洲國的成立,我國學者的關心,當然也會傾注於這個新興的國家。”
日本東亞考古學會對渤海上京城的發掘,不僅獲得一批珍貴文物和遺跡的大量一手材料,也使日本當局和軍方獲得政治上的收獲,借此大肆宣揚大造輿論,日本侵略我國東北,扶持建立日偽傀儡政權是合理合法了。日本東洋史學界也同樣大獲其利,發掘者載譽榮歸,幾乎成為英雄。他們搞出土文物展覽,出版發掘《報告》,到處講演,日本的渤海熱逐步升溫,對渤海遺址(主要是都城址)的發掘掠奪進一步加強。日本發表有關渤海歷史與考古的論著增多,渤海成為當時日本社會的熱門話題之一。渤海學成為日本東洋學界的重要學科之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在渤海學研究方面還是處在有利的優勢地位,其前培養的一批研究人員仍在發揮作用。日本從30年代初開始的渤海熱,到發掘渤海上京城址達到一個新的高潮,其後逐步升溫,至二次世界大戰前達到最高點。二戰日本戰敗,渤海熱溫降而其情不悅,有無可奈何之狀,但仍有一定的餘熱。在日本的渤海熱之中,我國珍貴的渤海文物被其竊取盜運至日本的已有成千上萬件了。
(來源:搜狐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