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基爾希納639幅畫作曾被納粹沒收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3-31 07:12:18  


恩斯特·基爾希納(1880——1938)
  中評社香港3月31日電/德國著名表現派畫家,“橋社”創始人之一。1880年5月6日生於德國阿沙芬堡,1901年至1903年在德累斯頓理工學院學習建築工程。1903年到1904年赴當時德國藝術中心慕尼黑學習繪畫。
 
  二十世紀初,現代藝術的各種風格紛紛登場,共同特點是擺脫自然主義寫實手法,強調畫家的主體性及繪畫諸元素如線條、形狀、色彩、構成、筆觸等的獨立審美價值。1904年以前,基爾希納採用新印象派的分割色彩法,後又吸收凡高筆觸開闊、富於律動感的表現技法。到慕尼黑後,基爾希納認定“毫無生氣的學院繪畫已與真實生活沒有共同之處”。他“決心攫住生活,把它和藝術結合起來”。他要使德國藝術再度輝煌,走出一條全新的道路。
 
  1905年,他與E.黑克爾、F.布萊爾、K.施密特-羅特盧夫一道發起,在德累斯頓成立了“橋社”,號召藝術青年組織起來,共同向頑固的守舊勢力爭取活動和生存的自由,提倡藝術革新。他宣稱繪畫“必須表現畫家的個人幻想與趣味”。
 
  1906年,“橋社”首次在德累斯頓展出作品,這也是二十世紀德國表現主義的首次展出。可惜反響不大,甚至連展出目錄也沒留存下來。基爾希納並未氣餒,堅持“美術是將內心衝突轉化為視覺最直接最有力的手段”,認為“色彩並不出於自然,而只是畫家的創作意圖”。因此,他在色彩表現上用力尤著。他還從蒙克的繪畫、波利尼西亞原始藝術及非洲黑人雕刻中受到啟發,逐漸超越早期的“新印象派”傾向。從他的《撐著日本陽傘的女孩》(1906)、《街景,柏林》(1907)等油畫作品中,可以看到藝術語言愈來愈簡練,愈來愈追求變形和平面感,並講究線的節奏和幾何圖案美。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