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要改,文物管理者的觀念也要變。文物收藏又是個特殊行業,其法規政策制定需充分徵求專家和業內意見,了解行業的規律,在行業內廣泛討論,也不妨對國外的相關管理辦法進行一些研究與借鑒。
《新科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即將揭榜》
該報道一經刊發,立刻引起了業界的廣泛關注,圍繞這一重量級榜單的熱議之聲四起。同時,此報道也引起了本次評審工作牽頭部門工信部的重視,一些內容還被引用在評審協調工作的內部資料中。從2012年4月份評審結束到10月份公示榜單,整整半年的時間這份名單才遲遲露臉。是什麼讓其這麼難產?一份大師名單真的這麼難圈定?
於是,人們在欣喜第六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出爐的同時,也對整個評審過程品頭論足一番。最終名單反覆調整、遲遲難定,自然有嚴肅慎重考慮的因素,但組織工作的不嚴謹、協調工作的不順暢以及種種利益關係的糾結也難辭其責。參評者四處活動,走關係、拉選票,評審者有心袒護,權利弊、衡得失,“大師”的頭銜似乎成了“利益”的博弈,幾家歡喜幾家愁。人心浮躁,無暇創作,在利益的漩渦中,工藝美術的未來實在令人堪憂。
《當代藝術市場有望重新起跑》
2012年的當代藝術市場可謂路途坎坷,4月查稅風波、秋拍滑鐵盧、初冬房租漲價、僅7%的畫廊盈利……中國當代藝術的“黃金八年”在去年全球經濟遇冷的大背景下,曲終人散。不管是炒作泡沫被擠幹還是“擊鼓傳花”的遊戲被終止,當代藝術市場不得不重新開始。
形勢所迫,當代藝術市場開始冷靜下來,不再埋怨現有環境的惡劣、藝術生態的畸形,畫廊不再仇視拍賣,而是注重改變和適應現狀,思考如何依托藝術品市場成熟的產業鏈,尋求持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