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情況已經應驗,他也注意到了由此而生的新現象:因為城市生活的壓力與困難,許多外來打工者去留兩難,充滿怨氣,“我由此思考,如果把他們的家鄉建設好了,讓他們心裡有個底,遇到困難可以想到回家,而不是走投無路,這樣是不是我們的怨氣會少一些?”64歲的作家仍天真地問。
留守兒童:建設“當代墅學點”
第三個提案關於留守兒童的教育,在梁曉聲看來,破敗農村導致破敗學校,教育資源的不足,導致有很多父母在城市打工的留守兒童,缺乏家長照管,小小年紀就需要在鎮、縣學校住宿。梁曉聲認為,可以在進行破敗農村改造的同時,以古代私塾為樣本,建設“當代墅學點”,吸收農村原有的退休教師,工資由家長與當地財政補貼達到返聘標準,不僅教授文化知識,並且代為照管,在農村實踐一種新的教育途徑。
梁曉聲表示,目前農村基礎教育的問題,非常重要的一點是,許多孩子隨打工的父母進入城市,導致農村生源不足,無法滿足學校的招生要求,而這種方式能夠靈活地視當地農村規模設點,使孩子能夠步行上學。
但對於“當代墅學點”的師資質量、學科設置如何保證的問題,梁曉聲承認,他所設想的“當代墅學點”,教學質量必定無法超過以前的私塾,“主要原因就是師資,但我只能想到這樣的辦法了。錦上添花的提案我做不來,只是想為目前面臨的最最困難、最最緊迫的問題提供一些解決方案。”
(來源:東方早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