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舞台劇和電影的演唱和表演,不難發現在舞台劇中演員的歌唱更注重聲樂意義上的高質量和完整性,而電影演員的歌唱則更像是生活中普通人的傾訴和低語。同時,影片利用中近景別等手段來充分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許健說。
《悲慘世界》的故事很多人都耳熟能詳,而創新的藝術形式使“老故事”煥發了新生。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尹鴻認為:“音樂劇比情節劇更體現出雨果和法國文學的偉大。”
文學經典的永恒魅力
雨果的小說《悲慘世界》自1862年問世以來,吸引著藝術家們樂此不疲地以不同的藝術形式將其呈現給觀眾,僅就電影而言,就有30多個改編版本。
近幾年來,出現了一股改編19世紀文學名著的熱潮,除《悲慘世界》外,《簡.愛》《呼嘯山莊》和《安娜.卡列尼娜》等紛紛被重新搬上銀幕。這些都證明了19世紀文學名著的永恒魅力。
霍艶認為,19世紀文學中“向下看”的人道主義情懷和“向上飛升”的永恒的精神追求,至今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悲慘世界》中人物對善與正義的畢生追求,正是我們這個時代所需要的“正能量”。
“我很希望每個人都去看這部電影,但如果你不看電影,在你人生的某個階段,請一定要讀那本書。”影片中冉阿讓的扮演者休.傑克曼說,“越年輕的時候讀越好。它是一部文學經典,一本關乎人性的永恒著作。”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