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盤點季羨林生前藏品 收藏下限為齊白石畫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4-23 09:21:52  


 
  在瘋狂的“文革”歲月,季羨林先生的收藏自然也被抄沒了,其中有些珍品還曾經入過康生、江青之手,留下了堪作歷史印記的他們的“收藏章”。然而,最為難能可貴的是,季羨林先生的這些收藏並沒有因此散失。“文革”以後,由於季羨林先生的清華同學、多年好友胡喬木的關心過問,基本完好無損地歸還給了先生。這不能不說是季羨林先生個人的幸事,可是,難道同時不是中國文化的大幸事嗎?

  季先生簡樸至此為何收藏

  一代大師季羨林先生走了,在他身後留下了寶貴的人文學術遺產和令人敬仰的高尚品格。作為收藏家的季羨林也同樣留下了令人驚嘆的文玩珍品。

  季先生生活得簡樸,在北大是人所皆知的。前幾年,北大接受的一筆最大的捐贈,就是來自季羨林先生。這筆捐贈有多大呢?僅僅是古字畫就以百計!季先生在“文革”前省吃儉用的錢,幾乎都用於此。他收藏等級的最底線是齊白石,這些收藏當中有蘇東坡的《禦書頌》。光這些,當今市價就很難計算了。可是,季先生捐出的不僅是字畫,還有古硯、印章、善本,還有自己畢生積蓄的稿費。總之,季先生把一切都捐贈出來了。但是,他簡樸至此,為什麼還有收藏一好?

  中國文人自古就有收藏傳統,從宋代的李清照夫婦開始,歷代就不斷湧現大收藏家。現當代的文人雅士中,且不說鄭振鐸、張伯駒這些重量級的專業收藏家,就是魯迅、郭沫若、老舍、胡適、徐悲鴻、林語堂這些文化大師們也都有些愛好。不管是魯迅喜歡碑帖,還是胡適集藏火花,或是林語堂痴迷煙鬥,這都是興之所至,是生活裡的樂趣、做學問的餘興、更是精神品位的象徵,投射到今天的人們眼中,就是對中國知識分子的文化傳統的追思和回味了。

  因為如今收藏在人們眼裡,就等於是投資,是攢錢與賺錢的事兒:拍場上不斷誕生的紀錄,市場上不斷飈升的價格,似乎都是一針針興奮劑撩撥著人們的欲望,讓人產生一種淘到寶就可以一夜暴富的幻想。似乎文化的價值是一場追逐財富的遊戲,可以在市場中用價格的升降來衡量。對此,有人提出:文物收藏的拜金主義導向實際上褻瀆了文物收藏的本意。

  收藏沒有錢是不能的,但對於文化,錢不是萬能的。細數一下,像季羨林先生這樣捐贈藏品的名家不在少數,像張伯駒、徐悲鴻等等也都是把畢生的藏品捐獻給國家。細想一下,收藏的本意是什麼?那是對文化的尊重和熱愛,而這些大師們所表達的就是這樣一種情懷——對文化的熱愛超出金錢的概念,傾其所有,卻不為自己占有,讓文化的載體能夠永流傳。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