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廣州水城的歷史記憶:水系成網的水城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5-05 08:45:19  


菊湖:廣州古代最大的人工湖
  中評社香港5月5日電/東濠西濠玉帶濠都曾有兩倍半東風路寬

  秦漢時期,流經今廣州城的珠江寬達2000多米,從西湖路至寶崗北市第二工人文化宮後,相等於今珠江面十倍以上。珠江北岸位於今天繁華熱鬧的西湖路商業中心一帶,光明廣場負一層的南越國木構水閘遺址,就是當年為防止海潮倒灌、洪洩在江岸邊建設的水閘。由於江面廣闊,加之有海潮湧入,人們不稱“珠江”而稱“珠海”,老一輩廣州人至今保留稱“過江”為“過海”的習慣。由於泥沙沉積、城市發展、人為填築等原因,珠江北岸線不斷南移。宋代江面還有近千米,那時廣州童謠說:“河南人見面,廣州狀元出。”意思說隔著珠江難以分辨對岸的人面目,以此比喻廣州出狀元之難。廣州的官員在江邊建了座“見面亭”,祈待出狀元。清代,珠江江面變窄,由“小海”改稱為“省河”。直到1931年,修建新堤,河道的北岸線才基本定型。

  古廣州城的濠湧,一部分是城濠,一部分是城內溝渠。從宋代起城內的溝渠稱為“六脈渠”,生動地描述了城內水系暢達的格局。環城除了北面越秀山及白雲山餘脈為屏障之外,東、西、南面有城濠,由於珠江岸的南移,南面的玉帶濠成為內城之濠。外濠內渠,串聯成一個貫通城內及環城的系統。將清代廣州城圖與蘇州城圖相比,廣州水城的形象一點也不遜色。

  古代西濠、東濠、玉帶濠均曾寬達二十丈以上,換算為七十餘米。如今東風中路寬28米,當年濠寬為東風路的兩倍多,可以想見濠面之廣闊以及來往船只如梭的繁華景象。西門口一帶,西濠窪地已發展成為四條平行濠邊的小街。光復路一帶就曾掘出古船桅和海船用品。

  東濠一帶,明代時,今永安直街及寶源街等都還在江下,河面寬達百米以上。玉帶濠連結東西兩濠,在宋代形成。是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廣州知州邵曄所開鑿。《宋史.邵曄傳》載,“州城瀕海,每蕃舶至岸,常苦飓風為害,曄鑿濠通舟,飓不能害”。這條濠既能讓海舶避風,濠畔就成為繁華的商業區。始鑿之濠長1600丈,水面闊20丈,水深3丈,行舟便利,蕃舶常駛入濠內。玉帶濠畔商業繁華,屈大均《廣東新語》將其與秦淮河比較,說是“日費數萬金,飲食之盛,歌舞之多,過於秦淮數倍。”試想城之東西南面均有寬約70米的大濠環繞,城內溝渠如水上街巷,而城濠就如幹道,乃至與城中湖面連成系統,交通便利與商業繁華全與水路有關,水城景色蔚為廣州的商業都市大觀。

  (來源:羊城晚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