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丹青 |
中評社香港5月16日電/5月13日,正在參加首屆“烏鎮戲劇節”的陳丹青走進設在烏鎮昭明書院的鳳凰網演播室,接受鳳凰網文化頻道《年代訪》節目獨家對話。久未“發聲”的陳丹青在評價去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一事時,將諾獎委員會的心態歸結為“識中國的時務”。“這十多年,中國變得已經非常龐大了,你繞不過它了,所以在各個領域,西方也要有所表示。這是西方所謂識時務者,我發現瑞典根本就是打算識這個時務。”
以下為對話實錄節選:
鳳凰網文化:2008年您接受我們節目採訪的時候,您說我們中國會出諾貝爾獎得主,但是不會出大師了,那麼您能不能談談莫言獲獎?就是現在這個價值標準,好像已經消失了,大家都迷失在各種解讀當中,比如這個派說是這樣的,那個派說是那樣的,但是獎項在那裡,當然它也可以不重要。
陳丹青:莫言這個事情,我沒有出來說話,因為第一我知道會很多人出來說話,各自說出了一部分有意思的話,第二凡是這種事情,我感興趣的不是莫言這個作者,而且我也沒有看過他的作品,我感興趣的不是一個中國人得獎,我感興趣的諾貝爾這樣一個委員會,辦了將近一百年還是一百的年我不知道。
就是過去八、九十年給這個,給那個,不給中國,但今天他們終於,我不知道是妥協也好,策略也好,他們會覺得這是一件事,就是我們得給中國一個臉,現在他們真的這樣做了,這是我對這件事情真實的看法。因為我沒有讀過莫言的東西,我不能評價他的作品。而從禮貌來說,一個人如果得到這樣的獎,反正我不會去,我的性格倒不會去再說什麼話,我只回答過一句就是祝賀他得獎,就是完全是一個禮貌行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