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信來自舊金山,1967年搬到台灣,在亞洲目睹了許多起起伏伏。1983年,他被上海音樂學院聘請,成了“文化大革命”後第一批長期定居中國的外國人之一。“文革”從1966年延續到1976年,在那期間,“小資本主義”的西方樂器與樂曲都被公然銷毀。
“音樂學院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受了很大損失,”他說。“當時那裡的樂器都很糟糕,孩子們都得拿橡皮筋綁住單簧管上的按鍵。”
但是今天的中國已經大不相同,如今,這裡矗立著嶄新的音樂廳,湧現出朗朗、李雲迪和王健等著名獨奏音樂家。龐信認為古典音樂的未來在亞洲。“如果你觀察歐洲的觀眾,就會發現他們都上年紀了,”他說,“這裡卻正相反,人們都帶著小孩子來看音樂會。”
亞洲青年交響樂團的人口分布隨著亞洲的經濟發展而變化。九十年代,樂團裡主要是日本樂手。但是隨著日本經濟衰退與中國的發展,愈來愈多的中國成員加入進來。東南亞的成員也在增加。一個有說服力的例子可以說明大環境的變化:2010年,日本圓號演奏者Naoki Ota回到日本後做起了外送披薩的工作,但後來憑著在亞洲青年交響樂團時結下的人脈,在中國的杭州交響樂團找到了職位。
加入亞洲青年交響樂團的最高年齡限制是27歲,比起其他接受不同文化背景的青年交響樂團要高一點。樂手可以重複參加這一活動,不限次數,只要通過試奏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