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利用南海維權平台 兩岸加強軍事互信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4-16 17:17:33  


  作者﹕ 楊升庵  江蘇南京  助理研究員

  兩岸關係的進一步緩和,為兩岸深入交流創造了條件。增進兩岸共識,促進信任與理解,成為兩岸共同追求的目標。達成政治上的互信,也是兩岸關切的重要議題,而從軍事是政治的延伸這一角度出發,實現政治上的互信,則首先要實現軍事上的互信。筆者認為,兩岸之間儘管在實現軍事互信仍有不少障礙,但目前可以從南海維權開始,作為兩岸之間開展嘗試軍事合作,促進軍事互信的實踐平台。

  一、南海維權,事關民族利益,台灣應有主動作為的意識 

  南海歷來是中國的領海,是中華民族共有的民族財富,主權無可爭辯,維護南海權益,是兩岸同胞在內的共同義務。

  1946年,國民黨政府派遣海軍收複南沙,以旗艦“太平號”命名了太平島,並在島上駐軍。越戰期間,台空軍在美軍的幫助下整修了東沙跑道,作為來往於台中清泉崗至南越峴港間航線上的美機緊急備降機場,而太平島始終有台灣海軍陸戰隊一個連把守,各類重武器一應俱全。但1999年之後,台灣的海軍陸戰隊將東沙島、太平島的防務陸續移交給“海巡署”後,兩地駐軍達到歷史上的低點。2008年以後,島內又出現將東沙、太平島重新“要塞化”的聲音,特別是今年以來更是動作頻頻。台當局先是於2011年4月命令海軍陸戰隊重返東沙島和太平島,接著又宣稱要派軍艦到南海巡航和演習。這表明,台灣當局對太平島的認識和重視程度出現波動,一度認為重要,而也存在著一度被邊緣化的可能。在這個問題上,台灣當局應該認識到,南海維權事關整個中華民族的切身利益,並非單純的意識形態和政治主張可以阻隔,作為民族財富的繼承和守護者,兩岸同胞均為責任和義務在南海問題上放下分歧,開展合作,積極作為,努力維護南海權益不受外部勢力侵犯,這是時代賦予的責任,台灣當局應該深切認清,切不可再猶猶豫豫,一波三折。

  需要指出的是,在南海問題上,台灣應在民族整體利益牽引下,主動尋求合作共同點,而不應除了捍衛台灣在南海的既得利益外,還向國際社會強調自身也是“主權實體”的意圖。

  二、南海維權,嘗試軍事合作,兩岸應逐漸深化軍事互信 

  南海維權是兩岸共同的職責和義務所在,也是兩岸軍方擁有共同行為區域的地方。共同的民族利益目標,應該成為兩岸軍方開展軍事合作,深化軍事互信的實踐平台。

  儘管,台灣軍方2011年11月28日表示,對於軍事互信機制議題,協商的主客觀條件尚未成熟。不過,在南海爭端的明流暗湧下,台灣很多“立委”認為,台灣不能坐視各方在南海的動作。他們呼籲“國防部”立即派遣軍隊重返東沙島和太平島,希望借助兵力優勢,在南海資源談判上掌握更多籌碼及發言權。台灣在南海問題上表現出的這種積極姿態,得到了大陸方面的認可和響應。大陸官方回應台灣方面的舉動時曾強調,“維護南海諸島及附近海域的主權是兩岸同胞共同的責任”。

  長期以來,兩岸之間對於建立軍事互信有想法而無實際作為,主要原因是在這個問題上顧慮太多,牽涉甚廣,另外就是缺乏一個可供操作的實踐平台和戰略目標。目前,作為兩岸共同關注的南海,同屬民族利益範疇,理應成為兩岸之間嘗試開展軍事交流的,促進軍事互信的平台。作為一個嘗試性的平台,一來可以增進軍事交流與理解,二來可以對“心懷鬼胎”的其他南海侵入者形成合力性的威懾作用,因而意義重大。

  南海維權應為兩岸之間開展軍事合作的第一步,也是建立軍事互信的第一步。從長遠來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應分階段進行,不宜急進躁進。其中,第一階段以聯合海上救災、打擊海盜、反恐等非傳統安全合作為優先,第二階段是增進兩岸軍事安全了解,以學術交流為主,最終逐步進展到協商建立兩軍前線地區及參謀本部軍事熱線,避免因意外或誤判發生的軍事衝突,最終使兩岸在軍事互信中達到持久和平。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