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19日電/如何為中國校園足球的發展培養過硬師資?如何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足球訓練體系?怎樣以校園足球帶動學校體育的改革?在18日舉行的“2016中國(上海)國際青少年校園足球邀請賽高峰論壇”上,教育部體衛藝司司長王登峰、前國足主教練朱廣滬等專家及業內人士,直面現實難題,共同“把脈”中國足球未來之路。
有“智慧”才能踢好球
新華社報道,“一發現有天賦異禀的小球員,我們就迫不及待地把他‘圈養’起來訓練,而事實證明,這些孩子最後往往都很難成功。”上海綠地申花俱樂部技術總監吳金貴直言不諱地指出。
吳金貴說,過早地集中訓練雖然可以讓小球員在技術上進步較快,但認知和思維能力偏差、人格教育缺乏終將成為其走向“頂尖”的瓶頸。該觀點也得到前中國國青隊主教練埃克哈德·克勞琛的認可,他認為,中國青少年足球在訓練上偏重運動能力的反覆鍛煉,而忽視了認知能力的培養,而後者有賴於學校的文化教育。“沒有靈活的頭腦,在球場上就不會有精准判斷,這是沒辦法踢好球的。”克勞琛說。
從法國歐錦賽賽場回國後,身為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的朱廣滬擔起了校園足球指導工作。連日來,他反覆告訴師生:抓緊文化學習,堅持科學訓練。
朱廣滬表示,足球運動與文化學習是相輔相成的,運動時要作出瞬間決策,就要靠智慧和膽識,而足球也能讓孩子們在對抗競技中體會團隊合作的精神,培養堅持到底的意志力,學會責任與擔當,這些品質將一生受用。
“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使其尊重規則、尊重選手,在順境和困境中都能保持冷靜和理智,是發展校園足球的目標之一,這需要文化教育和足球訓練的有機結合。”王登峰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