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岳寶明 山東濟寧 醫師
最近發現書店裡充斥著快餐一樣的書籍,讀之乏味,甚感怏然,覺得這類貨色,必將像流行歌曲一樣,興起的快,消逝的也快。於是懷念起永恒的魯迅。昨夜無聊,捉起魯迅的《朝花夕拾》,信手翻了幾頁,又覺得他老人家文字生澀,遠沒有讀《赤壁賦》、《岳陽樓記》那樣的酣暢淋漓。魯迅所處的是一個文白變革的文化時代,也是一個封建與民主新舊政治體制激蕩的政治時代,還是一個知識分子們以各種形式參與文化變革和政治變革的時代,他老人家用那個時代特有的筆觸,聲討著那個時代的社會弊端,所言之事已離我們甚遠,於是我們讀之甚感陌生和晦澀。不過我忽然發現,我們以前經常用“棄醫從文”來描述魯迅也不是太對,從表面上看他棄醫從文了,但是他的肉體裡卻仍然流淌著醫生的血液,他以悲天憫人的情懷,以醫生特有的目光,審視這個社會,診察它的弊病,並發出憤怒的呐喊。
敢於呐喊,代表著一個公民的覺醒。敢於呐喊的人太少了,不論是普通百姓,還是知識分子;不論是魯迅所處的時代,還是當前的社會。魯迅的文字從表面上看有些過時了,但是魯迅的精神永不過時,這就是魯迅的永恒、永恒的魯迅。
在任何一個時代,引領風潮的應該是知識分子。知識分子的這種引領風潮的能動性,對任何一個有待於革新的既有體制來說,都是極具破壞性的。於是既有體制對於知識分子的態度又多是妥協性的、讓利性的、安置性的。於是大部分的能動性被約束,像魯迅先生這樣不為五鬥米折腰、敢於呐喊的太少了。
自從民主革命的先驅孫中山先生發起反對封建帝制的革命運動以後,民主與封建的鬥爭就一直在中國大地上激蕩,清帝退位,共和建立,政權依次經歷袁世凱政府、北洋政府、國民政府,體制在不斷地演變,但封建的餘孽仍在,主政者都在實行獨裁,卻無不標榜自己是實行了民主制度,更不惜收買和鼓動知識分子為自己歌功頌德。不過,這段歷史是值得欣賞的,因為存在魯迅這樣的鬥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