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河南汝南梁祝故里景區爛尾”和“開封耗資千億重現汴京盛景的”的新聞傳得沸沸揚揚,一邊是無以為繼的困局,一邊是雄心壯志的開建。對於自然旅遊資源不豐富的地區,“文化搭台經濟唱戲”似乎是慣用的旅遊經濟發展模式,但梁祝故里的困局給開發名人及文化旅遊資源熱火朝天的局面潑了冷水。
基於利益衝動的 “文化搭台經濟唱戲”,注定難得長遠。須知,即便就是發展經濟,也需要結結實實的“文化台子”,這些本就虛無飄渺的“名人”和“景區”,又怎堪寄托?即便以審醜、審荒誕為噱頭,等到關注度下降,開發商感覺無利可圖,“爛尾”也是這些名人故里的必然宿命。在這個角度上,“梁祝故里”的“爛尾”和“汴京盛景”的“繁盛”,既是一種對比,又是一種昭示,他告訴我們:如果GDP虛火不降,名人故里終將成為一地鶏毛。
問題只在於:如果不能從這種對比和昭示中獲得啟示,相關監管部門不能及時發力,“爛尾”景區是否就將不了了之?類似鬧劇是否還將繼續上演?
類似于梁祝故里、郭靖黃蓉雕像,誰都知道其站不住脚,但作為地方政府全力主導的項目,其往往又能在媒體和公眾的一片駡聲中順利上馬。揆諸個中原因,經濟效益是其最強大的托辭地方要發展,經濟的發展是必然路徑。於是,以發展地方經濟為目的的申請、立項,就具有了不容回絕的威力。於是,作為更高一級的監管部門,也在無形中被地方的經濟效益衝動所綁架,公共資源使用墮入無序化。只是,當這些爭來的景區“爛尾”,連原本具有的發展經濟的正義性都不復存在之時,監管部門還能坐視不理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