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國報館對報道進行了原文翻譯,對新聞事件和新聞人物進行了簡要的背景介紹。發現報道有幾種來源,一個是特派記者的前線特稿,一個是當時派出的插畫師提供的文字稿件,還有一個來源是向當時派駐東亞的軍隊指揮官、外交人員約稿。因此,這些稿件角度豐富、寫作風格多樣,具有很強的可讀性。
最終他們決定,在編排上,基本上按照戰爭的時間順序來處理這些報道,兼顧重要新聞事件和新聞人物。各媒體對戰前的東亞局勢觀察成為一個重要角度,尤其是關於中國的洋務運動、日本的明治維新的關注,這些資料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報道內容。而西方媒體對朝鮮的焦點關注,也是對當時局勢的一個全新觀察。當時的媒體還對中日兩國的軍事實力投入了極大的關注,對陸軍和海軍的分析報道也成為重要的一個部分。最終,《甲午——120年前的西方媒體觀察》一書圍繞這些內容,分十二個章節展開。
令人深思的輿論戰:中國代表野蠻,日本代表文明
《甲午——120年前的西方媒體觀察》的最後一個章節,是有關“輿論戰”的內容,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是甲午戰爭觀察中最有特點的一個環節,到今天,也是令人思考的內容。
在中國人看來,甲午戰爭是一場侵略戰爭,但翻看這些西方報道,萬國報館小組成員們卻發現難以看到西方媒體對中國的同情。這其中的原因是,日本在發動戰爭的同時還打響了另一場特殊的戰爭:輿論戰。
戰爭期間,日本邀請了114名隨軍記者參與報道,還有11名現場素描記者、4名攝影記者。日本對朝鮮進行戰略包圍時,甚至秘密聘請了一個美國專家作為國家宣傳戰的總指揮,這個人就是美國《紐約論壇報》的記者豪斯。豪斯很熟悉西方媒體的運作方式,在他有計劃的包裝下,西方媒體對中國與日本的塑造,分別對應著野蠻與文明,這形成了一種潮流與共識。比如紐約《先驅報》說,日本在朝鮮的作為將有利於整個世界,日本一旦失敗,將令朝鮮重回中國野蠻的統治。這是當時世界最典型的看法。亞特蘭大《先進報》說,美國公眾毫無疑問地同情日本,認為日本代表著亞洲的光榮與進步。當時美國公眾中有一種說法,把日本稱為“東方美國佬”,覺得跟日本人很有認同感,實際上這也是媒體包裝出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