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8月26日電/“世界欠中國的戰爭債。”去年10月,牛津大學教授拉納·米特(Rana Mitter)在《紐約時報》上撰文講述了一個在西方長期被忽視的話題——中國的抗戰史。拉納·米特是牛津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被認為是西方新一代中國抗戰史研究權威。去年9月,他的英文版專著《被遺忘的盟友:中國的二戰》出版,如今簡體中文版的《中國,被遺忘的盟友》也已面世,該書詳述了整個抗日戰爭中的重大事件與人物鬥爭。本月19日,《環球時報》記者在倫敦對拉納·米特進行了專訪。談及中國的二戰經歷,拉納·米特表示西方對此知之甚少。他認為,隨著中國成為經濟強國,中國的歷史將會變得愈加重要。
西方對中國抗戰知之甚少
環球時報:您怎麼想到研究中國二戰貢獻這個話題?研究期間遇到的最大挑戰是什麼?
拉納·米特:主要原因是這是最後一個沒有被西方史學家充分討論的故事。稍加觀察會發現,有關英、美甚至日本在二戰中角色的書籍汗牛充棟,但討論中國二戰角色的書,尤其英文書相當少。這一發現令我震撼,因此我嘗試把有關中國抗戰故事的本土研究匯集起來,放在更宏大的歷史背景中來看待。
當然,做這種研究也非常有挑戰性。很多史料毀於戰火,一些毀於後來的政治鬥爭,還有一些材料沒有解密。另外,有些主題仍然很難觸及。例如,我的書中有一部分談論汪精衛,我想了解汪精衛當時主張與日本和談的動機,但由於他是漢奸,在中國仍然很難徹底地對他進行討論。類似於這樣一些歷史決定的背後,有著許多複雜因素,討論起來頗具挑戰性。
環球時報:您在“世界欠中國的戰爭債”一文中稱,“中國抵抗日本侵略是未被講述的二戰偉大故事之一”。據您了解,西方媒體以及學者對這一觀點有沒有什麼反饋及反應?
拉納·米特:學界有兩方面的反應。一方面,西方對中國在二戰中扮演的角色有了越來越濃厚的興趣,我寫的《被遺忘的盟友》受到大量積極好評,他們認同西方應該進一步了解中國在二戰中的角色。另一方面,這本書在翻譯之前,中國的社交媒體上就對一位外國教授寫中國二戰史表示不滿,當然這也展開了有關中國角色的討論。兩個月前,該書繁體中文版在台灣和香港發行,簡體中文版本月面世。我很有興趣了解,國外對中國二戰角色的興趣是否會激發中國內部更多討論。
事實上西方對中國抗日戰爭知之甚少,除了一些學者,有關抗日戰爭的討論並沒有在西方公共討論中占據一席之地。如今,像蘇聯在二戰中的貢獻都逐漸成為更主流的大眾文化。隨著中國在全球政治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世界其他地區的人會逐漸了解更多中國歷史,但這需要時間。
戰爭紀念有助於形成強大的公共文化
環球時報:西方輿論以及學界整體上對中國在二戰中的作用持什麼看法?
拉納·米特:讓我們首先來定義中國在二戰中做出了什麼貢獻,為什麼會被忽略。首先,1400萬中國人死於戰亂,8000萬-1億的人成為難民,75萬日本兵被拖住南下的腳步。如果中國在1938年投降,那麼整個亞洲的狀況將完全不同,日本帝國稱霸整個亞洲的可能性要高很多。所以中國的抵抗對於亞洲甚至全球歷史而言非常重要。
那麼為何如此巨大的貢獻卻被忽略了呢?原因一個在於西方,一個在於亞洲,而兩者都和冷戰有關。中國的戰時經歷跌入了冷戰帶來的“黑洞”中。二戰結束沒多久,在西方眼中,中國就從戰時同盟變成了冷戰中的對手。西方史學家本可以去中國找檔案、舉行會議與中國同行討論,然而冷戰讓這一切難以為繼。此外,冷戰使得中國關閉了通向西方的大門,中國的史學家無法與海外史學家互動,無法把中國戰時歷史放在全球史的框架中進行討論。
這種情況在過去二三十年裡發生了很大變化,對二戰歷史的看法已經經歷了全球化的歷程。人們了解到,如果只關注英、德、美或者中國,你將不能全面了解二戰期間究竟發生了什麼。所有這些國家彼此都是盟友或敵人,如何理解它們之間的互動對於理解戰爭非常關鍵。無論是國民黨還是共產黨領導的抗戰,中國對日軍的抵抗非常重要。1941年珍珠港事件後,美國和英國的支持也對最終的勝利至關重要。抗日戰爭主要是中國對日本的勝利,但同時也是中國與盟國在全球範圍內的勝利,這兩方面都應當銘記。
|